2012年跟單員考試基礎理論輔導:出口產品質量跟單(1)
來源:中大網校發布時間:2012-02-02
為了幫助考生系統的復習2012年跟單員考試課程全面的了解跟單員考試的相關重點,小編特編輯匯總了2012年跟單員考試輔導資料,希望對您參加本次考試有所幫助!!
第一節 出口產品質量檢驗
嚴格把住質量關,是企業按標準、工藝、圖樣組織生產的要求,是確保國家利益和客戶利益的需要,同時也是維護企業信譽和提高經濟效益的需要。
一、出口產品或零部件檢驗的主要目的(考點)
1.判定產品或零部件的質量合格與否。
2.通過檢驗和試驗,證實產品或零部件是否達到規定的質量要求。
3.產品質量評定。通過質量檢驗和試驗確定產品缺陷嚴重程度,為質量評定和質量改進提供依據。
4.考核過程質量,獲取質量信息。
5.仲裁質量糾紛。
二、出口產品質量檢驗工作職能(考點)
1.鑒別職能。根據檢驗結果判定產品或零部件的合格與不合格,從而起到鑒別的作用。
2.把關職能,通過認真的質量檢驗,剔除不合格品,把住產品質量關,實現把關職能。
3.預防職能。把影響產品質量的異常因素加以控制與管理,實現“既嚴格把關又積極預防”。
4.報告職能。把在生產全過程質量檢驗中所獲得的質量信息、數據和情報,認真做好記錄,及時進行整理、分析和評價,向各有關部門溝通和向領導報告生產過程及企業的產品質量狀態,為領導質量決策提供依據。
出口產品檢驗四項職能相互關聯是一個完整系統。
檢驗工作的首要職能就是把關,鑒別職能是把關職能的前提,報告職能是把關職能的繼續和延伸,在生產全過程進行檢驗具有預防作用。
三、出口產品質量的構成要素(考點)
出口產品質量構成的要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性能。它是指產品滿足一定使用要求所具有的功能,包括使用性能和外觀性能兩類。
如汽車的速度、轉彎、爬坡、油耗等要求;手表的計時準確、防水、防磁、防震等要求;水泵的功率、真空吸上高度、揚程、流量等要求,都屬于使用性能。產品使用性能往往通過各種技術性能指標(如機械、物理、化學性能指標)來表示。產品造型、款式、色彩等則屬外觀性能。
2.可信性。它是指產品的可用性及其影響因素、可靠性、維修性和維修保障等性能。
產品可靠性是產品在規定條件下及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反映產品性能的持久性、精度的穩定性、零部件的耐用性等,是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表現出來的產品滿足各項質量要求的內在質量特性。表現可靠性水平的常用特征值有可靠度、故障率、故障間平均工作時間、維修度及有效度、平均壽命等。
3.安全性。它是指產品在生產、貯存、流通和使用過程中,對傷害或損壞的風險按可接受的水平加以限制的狀態。
4.適應性。它是指產品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能力。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產品使用時所處環境的自然性特點,如地理、氣候、水文特點、溫度、濕度、氣壓特點、灰塵、油污、振動、噪聲、電磁干擾等特點。社會環境是產品使用時所處環境的社會性特點,如政治、宗教、風俗、習慣、特定客戶群等特點。
5.經濟性。對客戶來說,就是產品價格和使用費用之和。
6.時間性。如果產品開發速度快,供貨及時,就可以搶先占領市場,爭奪消費者,取得競爭優勢。時間性作為產品的一個質量特性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并得到重視。
第二節 出口產品生產制造過程的質量監控
跟單員應會同生產企業質量管理部門對企業生產制造過程質量進行監控,以使其能生產合格的產品
一、生產制造過程質量控制要求(考點)
在產品生產技術準備過程中,對產品、零部件都要進行工藝分析,劃定工藝路線,并繪制工藝流程圖。
生產制造過程質量控制的要求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嚴格貫徹執行生產質量控制計劃。根據技術要求及生產質量控制計劃,建立責任制,對影響工序質量的因素(5M1E即人、機、料、法、測、環)進行有效的控制。
2.保證工序質量處于控制狀態。運用控制手段,及時發現質量異常,并找出原因,采取糾正措施,使工序恢復到受控狀態,以確保產品質量穩定,符合生產質量控制計劃規定的要求。
3.有效地控制生產節奏,及時處理質量問題,確保均衡生產。
4.生產制造過程質量控制的內容。生產制造過程質量管理的內容通常包括:工藝準備的質量控制;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輔助服務過程的質量控制。
二、工藝準備的質量控制
工藝準備是根據產品設計要求和生產規模,把材料、設備、工裝、能源、測量技術、操作人員、專業技術與生產設施等資源系統、合理地組織起來,明確規定生產制造方法和程序,分析影響質量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生產按規定的工藝方法和工藝過程正常進行,使產品的生產質量符合設計要求和控制標準的全部活動。工藝準備是生產技術準備工作的核心內容,是直接影響產品生產質量的主要體系要素。
1.制訂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計劃
(1)審查、研究產品生產的工藝性,確保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
(2)確定工藝方法、工藝路線、工藝流程和計算機軟件;
(3)選擇與質量特性要求相適應的設備,配備必要的儀器、儀表;
(4)對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進行試驗、驗證;
(5)設計、生產、驗證專用工裝、儲運工具和輔助設備;
(6)制訂工序質量控制計劃。對關鍵工序、部位和環節實行重點的工序控制,對于重點控制的質量特性設置工序質量控制點。編制必要的產品檢驗計劃,明確檢驗程序、方法、手段、檢驗質量特性與檢驗標準等;
(7)培訓操作人員,對特殊工序的操作與檢驗人員進行培訓;
(8)制定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額與工時定額;
(9)確定在產品形成適當階段的檢驗,對所有特性和要求明確接收標準;
(10)研究改進生產質量和工序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11)確定和準備生產過程的質量記錄圖表和質量控制文件與質量檢驗規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