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減一成≠公務員熱降溫
來源:羊城晚報發布時間:2011-11-25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報載,2012年“國考”較前兩年在報名總人數和單個職位熱度方面首次出現“雙降”,在粵考生減少一成。但這并不能說明公務員熱在降溫。
今年南方人才市場的一份調查顯示,2012年選擇“政府機關”就業的畢業生仍占首位。而且這幾年,選擇“政府機關”就業的畢業生比例逐年上升,從2009年的7.51%,2010年的25.31%,到2011年的35.68%.之所以在如此熱烈“跪求”的情況下,卻出現詭異的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各招錄機關在招錄人員時設置了更加嚴格和具體的資格條件,使得報考者是“狐貍吃刺猬”,根本無從下口。
以越秀區國稅局招錄基層單位副主任科員為例,計劃招收2人,學歷要求碩士,專業為計算機應用技術,還要求有兩年以上的災備技術管理相關工作經驗,以及災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頒發的專門認證證書。不要說畢業生,就是在職的人也未必符合條件。另外職位備注中還提到,單位不提供宿舍,在基層最低服務期為5年,難怪報考人數為零,苛刻的條件把人都拒之門外。
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經過近十年擴招,公務員隊伍已趨飽和,吸納就業能力有限,畢竟納稅人負擔的財政不可能無限量為大家提供“拼爹”的機會。設置高門檻或許只是財力問題,而非社會活力提升的標志。
相比于其他職業,公務員在福利、隱性收入、低風險等方面的優勢明顯超出平均水平。成為公務員意味光鮮亮麗、收入穩定,即使是通貨膨脹加劇也可以衣食無憂,種種社會現實嚴重影響畢業生的選擇。令人擔憂的是“民營企業”在畢業生的選擇中呈逐年大幅下降的趨勢,2012年廣東省畢業生選擇民企的只有2.72%,“國進民退”清晰地寫在畢業生的意識中。
職業間如此巨大反差,是當前中國社會開放與活力退化的表現。社會資源偏向公務員無形中縮小了人們的選擇與發展的空間。同時,人力資源集中在政府層面,進一步降低了釋放社會活力的可能性。在一個法制健全的開放社會里,公務員只是眾多普通職業中的一種。因此,除非讓公務員真正成為服務民眾、少拿薪酬的苦差事,否則不可能降低人們報考的熱情。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