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考試《生理心理學》講義7
來源:中大網校發布時間:2011-11-10
為了您更好的參加心理咨詢師考試,小編特編輯整理心理咨詢師考試相關資料,希望對您的考試有所幫助!
分子神經生物學的基本概念
分子神經生物學是近20-30年迅速發展起來的研究領域。
神經遞質:凡是神經細胞間神經信息傳遞所中介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大都是分子量較小的簡單分子,包括膽堿類、單胺類、氨基酸類和多肽類等30多種物質。根據功能可分為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遞質。
(名詞解釋)神經調質并不直接傳遞神經信息,而是調節神經信息傳遞過程的效率和速率,其發生作用的距離比神經遞質大,但其化學組成和結構可能與同類神經遞質相同,也可能與神經遞質完全不同。
(名詞解釋)逆信使:神經信息在細胞間傳遞過程中,除了這類參與從突觸前膜向突觸后膜傳遞信息的遞質與受體結外,由突觸后釋放一種更小的分子,迅速逆向擴散到突觸前膜,調節化學傳遞的過程,將這類小分子物質稱為逆信使。已知的逆信使有腺苷和一氧化氮。
(名詞解釋)受體是細胞膜上的特殊蛋白分子,可以識別和選擇性地與某些物質發生特異性受體結合反應,產生相應的生物效應。能與受體蛋白結合的物質,如神經遞質、調質、激素和藥物等,統稱為受體的配基或配體。
1987年以來,逐漸將受體按其發生的生物效應機制和作用加以分類,如G-蛋白依存性受體家族、電壓門控受體和自感受體等。
(選擇)神經細胞間信息傳遞的化學機制并非總是如此復雜,當那些電壓門控受體與神經遞質結合時,就會直接導致突觸后膜的去極化,產生突觸后電位。
腦重量約占全身體重的2%,但其耗氧量與耗能量卻占全身的20%,而且99%利用葡萄糖為能源代謝底物,又不像肝臟、肌肉等其他組織那樣,本身不具糖元貯備,主要靠血液供應葡萄糖。
心理咨詢師《生理心理學》講義情緒與情感的生理心理學
1.帕帕茲環路,對情緒產生具有重要作用。在這一環路中,下丘腦與情緒的表現有關,而扣帶回與新皮層的聯系和情緒體驗更為密切。
2.關于情緒和情感的生理心理學經典理論,我們按其形成的歷史時期不同分為:詹姆士-蘭格理論、卡濃的丘腦學說、巴甫洛夫的皮層機能動力定型理論、林斯萊的情緒激活學說、帕帕茲-麥克林的邊緣系統理論和塞里的應激學說。
經典實驗:假怒實驗、怒叫反應和自我刺激的實驗。
3.假怒,切除貓的大腦皮層之后,貓對各種不愉快的刺激如輕觸、氣流等均表現出極度夸大的攻擊性行為表現:弓腰、豎毛、咆哮、嘶叫和張牙舞爪等。這些行為缺乏指向性,很難說動物伴有怒的內心體驗,所以將這種動物的行為表現稱作"假怒".
4.我國生理學家盧于道和朱鶴年于1937年電刺激腦中樞,研究了貓中腦的怒叫中樞。
5.下丘腦受著高級中樞的雙重調節作用,既有興奮性調節,又有抑制性調節。一些古老的腦結構,如隔區和皮層內側杏仁核等結構以抑制性調節為主,新皮層和基外側杏仁核,則以興奮性調節為主。
6.皮膚電反應是由皮膚電阻或電導的變化而造成的。皮膚電阻或電導隨皮膚汗腺機能變化而改變。交感神經興奮,汗腺活動加強,分泌汗液較多。由于汗內鹽成分較多使皮膚導電能力增高,形成大的皮膚電反應。
神經細胞的基本知識
在細胞學與超顯微結構學水平上,神經組織由兩類細胞組成,即神經元(神經細胞)和神經膠質細胞,兩者的數目大體相等。神經膠質細胞構成神經系統框架,并對神經元發揮組織營養的功能,不直接參與神經信息的傳遞。
神經元由胞體、軸突和樹突組成。神經元之間發生關系的微細結構,稱為突觸。突觸由突觸前神經末梢-終扣、突觸后膜和兩者之間大約20-50納米的突觸間隙所組成。突觸前興奮的神經沖動并不能跳越突觸間隙直接傳向突觸后成分,絕大多數情況下要通過化學傳遞機制,才能完成信息傳遞過程,突觸根據功能可分興奮和抑制性突觸。
(一)整體水平的神經生理學概念
(選擇)經典神經生理學通過實驗分析的方法證明,腦活動是反射性的,每種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稱為該反射的反射弧。是由傳入、傳出和中樞3個部分組成。機體的先天本能行為以遺傳上確定的反射弧為基礎,是同一種屬共存的特異非條件反射活動。與此不同,后天習得行為是建立在先天本能行為基礎上,由暫時聯系的機制而形成的條件反射。
無論是非條件反射還是條件反射活動,在神經系統內都有興奮和抑制兩種神經過程,按一定的規律發生運動,即擴散與集中和相互誘導的運動規律。
抑制分為非條件抑制和條件抑制兩大類。
超限抑制:任一刺激強度過大,不但不會引起興奮過程,相反會引起抑制。
外抑制:當機體進行某項活動,周圍出現異常可怕的聲音時,總會情不自禁地怔一下,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這種現象就是外抑制。簡言之,現時活動以外的新異刺激所引起的抑制過程就是外抑制。
超限抑制和外抑制都是先天的非條件抑制過程;消退抑制、分化抑制、延緩抑制和條件抑制,都是條件抑制,都需個體習得經驗才能建立的抑制過程。
腦電圖(EEG):當人們閉目養神,內心十分平靜時記錄到的EEG多以8-13次/秒的節律變化為主要成分,故將其稱為基本節律或α波;如果這時突然受到刺激或內心激動起來,則EEG的α波就會立即消失,為14-30次/秒的快波(β波)所取代;逐漸睡著了,就會發現EEG的α波為4-7次/秒的θ波,甚至0.5-3.5次/秒的δ波所取代。
(二)、細胞神經生理學的基本概念
利用微電極技術對細胞電活動進行記錄,是細胞神經生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資料表明,神經元的興奮過程,伴隨著其單位發放的神經脈沖頻率加快;抑制過程為單位發放頻率降低。無論頻率加快還是減慢,每個脈沖的幅值不變。換言之,神經元對刺激強度是按著"全或無"的規律進行調頻式或數字式編碼。
(名詞解釋)"全或無"規則是指每個神經元都有一個刺激閾值,對閾值以下的刺激不發生反應;對閾值以上的刺激,不論其強弱均給出同樣高度(幅值)的神經脈沖發放。
(名詞解釋)與上述規律相對應的是級量反應,突觸后膜上的電位,無論是興奮性突觸后電位(EPSP),還是抑制性突觸后電位、神經動作電位或細胞的單位發放后的后電位、感覺器官的感受器電位都是級量反應。在這類反應中,其電位的幅值隨閾上刺激強度增大而變高,反應的頻率并不發生變化,因為每個級量反應電位幅值緩慢增高后緩慢下降,這一過程可持續幾十毫秒,且不能向周圍迅速傳導出去,只能局限在突觸后膜不超過1平方微米的小點上,但其鄰近的其他突觸后膜也同時發生EPSP,則兩個突觸后膜上的EPSP卻可以總和起來。電子顯微鏡研究表明,人腦的神經元是一個直徑大約50微米的多型細胞,其胞體和樹突上密密麻麻地分布著數千個突觸,每個突觸的后膜位點范圍很小,但可以總和起來(空間總和與時間總和)。
如果總和的EPSP超過這個神經元的單位發放閾值,就會導致這個神經元全部細胞膜去極化,出現整個細胞為一個單位而產生70-110毫伏的短脈沖,這就是快速的單位發放。可以迅速沿神經元的軸突傳遞到末梢的突觸,經突觸的化學傳遞環節,再引起下一個神經元的突觸后電位。神經信息在腦內的傳遞過程,就是從一個神經元"全或無"的單位發放到下一個神經元突觸后電位的級量反應總和后,再出現發放的過程,即"全或無"的變化和"級量反應"不斷交替的過程。
物質基礎:40多年前,細胞電生理學家根據這種過程發生在細胞膜上,就斷定細胞膜對細胞內外帶電離子的選擇通透性,是膜電位形成的物質基礎。在靜息狀態下,細胞膜外鈉離子濃度較高,細胞膜內鉀離子濃度較高,這類帶電離子因膜內-外+的濃度差造成了膜內外大約負70-90毫伏電位差,稱之為靜息電位(極化現象)。
當這個神經元受到刺激從靜息狀態變為興奮狀態時,細胞膜首先出現去極化過程,即膜內的負電位迅速消失的過程,然而這種過程往往超過零點,使膜內由負電位變為正電位,這個反轉過程稱為反極化或超射。所以,一個神經元單位發放的神經脈沖迅速上升部分,是由膜的去極化和反極化連續的變化過程。
(填空)綜上所述,神經元單位發放或神經干上的動作電位,其脈沖的峰電位上升部分與膜的去極化和反極化過程形成,膜處于鈉膜狀態;峰電位的下降部分與復極化和反超計劃過程而形成,此時膜為鉀模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