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咨詢師考試政策與法規精講2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9-24

    (二)發展是指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

    1968年,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提出:發展不僅僅是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是包括整個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過程的上升運動,應從質和量上去把握發展問題

    。隨后,聯合國有關組織的研究學者明確提出發展應包括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觀點。

    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托達羅在《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一書中更明確地指出:“發展不純粹是一個經濟現象。從最終意義上說,發展不僅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質和經濟方面,

    還包括其他更廣泛的方面。因此,應該把發展看為包括整個經濟和社會體制重組在內的多維過程。“

    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全面發展的觀點。

    (三)發展應是可持續發展

    1962年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了循環經濟的概念,指出如果不合理地開發自然資源,當資源的開發超過地球承載能力時人類就會走向毀滅,只有循環利用資源,人類社會才能持續發展下去。

    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著名的《增長的極限》研究報告,提出資源供給和環境容量無法滿足外延式經濟增長模式的觀點,引起全世界的極大關注。

    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倫特蘭為主席的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標志著可持續發展理念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承認和接受。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嶄新的發展觀,其目標是要使社會經濟具有長時期持續發展的能力,可持續發展觀的提出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四)發展應是以人為本的綜合發展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在反思發展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把視角從“物”轉向了“人”,轉向了人的需求的滿足和人的發展。

    1983年,法國經濟學家佩魯在其《新發展觀》一書中把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組織作為主題,強調發展應以人的價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潛力的發揮為中心,

    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組織成員的全面發展。按照這種發展觀,檢驗發展的最終標準不是物的指標,而是人的發展程度。

    《1994年人類發展報告》對以人為本的綜合發展觀作了比較明確的表述:“人類帶著潛在的能力來到這個世界上。發展的目的就在于創造出一種環境,

    在這一環境中,所有的人都能施展他們的能力,不僅為這一代,而且能為下一代提供發展機會。“

    根據這一新的發展觀,聯合國確立了一種新的度量發展的標準——人類發展指數(HDI),它包括三個基本的要素:壽命、知識和生活水平。

    人類發展指數是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狀況的綜合反映,是對國民生產總值指標的改進和補充,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同。以人為本的綜合發展觀是人類對現代化實踐在認識上不斷深化的結果,代表了當今世界關于發展問題認識的新高度。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日本性变态另类性高潮 | 中美日韩在线观看网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屌 | 日韩欧美在线综合网另类 | 小早川怜子国内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最大AV资源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