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考大學語文復習材料詩詞部分(26)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7-28
《學習要點》
1,重點掌握本賦的情感變化線索。
以作者情感變化為貫穿全文的內在線索。樂——悲——喜。樂(假樂)——悲(真悲)——喜(思想解脫后真喜)。
第一層,描寫作者泛舟赤壁,起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之感。
第二層,描寫作者聽到蕭聲之悲發問,引起客人關于人生無常的議論。
第三層,描寫作者對客人議論的反駁,闡述“變”與“不變”的道理,轉悲為喜,主客精神得到解脫。
2,掌握文中描寫的清風,江水,明月的寫景句及其與抒情的關系。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與寫景的關系:作者在充分感受了清風,明月,江水的美好之后,才產生如在天空遨游之感和絕塵而去之情;
文章說理也與景物有關聯。如“客”關于生命短促的議論,都是結合自然景物來說理的。“哀吾生之須臾”與“羨長江之無窮”緊扣江水。“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以長終”緊扣明月。等等
文中先寫景,然后因景生情,借景寓理,三者互相生發,互為表里。
3,重點掌握主客問答,實質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兩個對立方面。
“客”是虛設的人物,作者以之代言,表示作者思想中消極的一面。“主”即“蘇子”使自己的形象,表示自己思想中積極的一面。主客對答,以主說服客,反映了最終積極思想戰勝了消極思想。
4,重點掌握對簫聲的描寫。
從三個角度描寫:直寫簫聲;描寫余音;描寫簫聲產生的藝術效果。
《重點段落分析》
一,第三段。“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1,分析此段的思想內容。
蘇軾借水與月的景物闡述了“變”與“不變”的道理。
2,“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得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表現作者隨遇而安的思想。
3,采取的表現手法是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
二,“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托遺響于悲風。”
1,“吾”“子”各代表:吾代表作者樂觀曠達的胸懷;子代表作者政治失意的苦悶;
這段話的意思;人生短暫,生命無常的消極人生態度。為后文倡導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設置靶標。
描寫的景物有;江水,清風,明月。
業內名師團隊,班主任一對一服務,全面覆蓋考點,一次考試,保上名校。 !
更多成考相關內容
熱 2013成人高考高起點英語關鍵句型匯總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匯總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八)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七)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六)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五)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四)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