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政法干警申論熱點:旱澇急轉水利設施建設
來源:發布時間:2011-06-2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背景材料:
近10年來我國干旱頻繁發生,極端天氣頻發現象尤為明顯。以前是南方局部地區季節型干旱與季節型水澇,目前是許多地區發生持續干旱,干旱與水澇成為天氣預報和影響我國國民經濟的焦點和難題之一。因此,應對氣候變化,加強水利設施的應對極端氣候災害是我國當前的一個非常重要課題。
2011年繼中原大旱過后,長江中下游持續出現大范圍旱情,降水與多年同期相比偏少三到八成,湖北、湖南、江西、江蘇等地抗旱形勢嚴峻。一進入6月份,旱災預警沒來得及解除,南方多省就因驟降兩輪暴雨,一夜間由旱轉澇。據國家減災委辦公室統計,截至13日10時,兩次災害過程造成105人死亡,失蹤63人。
近年來,我國屢發災害。云南大旱,農業用水、居民吃水困難;舟曲泥石流,傷及生命無數;海南省一場大雨海南省70%的水庫暴露險情;中原大旱等,嚴重危害了我國的糧食安全,給我們經濟造成了巨損失,給我國的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究其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疏于對基礎水利的建設,致使現在許多地區依然在沿用六七十年代的水利設施。
原因分析:
京佳教育范非凡老師認為造成當前氣候災害給我國民眾帶來巨大損失,主要是我國水利設施薄弱造成的。而造成水利設施薄弱現狀的原因與投入、維護善后、制度機制及部分地方錯誤的執政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一、投入不足,我國現有的水利設施建設滯后,與當前的形勢需求嚴重不符。當前正在運行的水利設施,大多是沿用的六七十年代的設施。
二、對水利設施缺少一個統一管理機構與管理體制,造成水利設施有我建,無人管,功能消退,未能真正搞旱排澇的功能。
三、部分地方政府執政理念有偏差,對轄區內水利設施缺少整體規劃,致使水利設施布局不合理,許多水利設施建設成為面子工程,質量存在問題,功能嚴重缺失。
四、隨著工業化進程,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如溫室氣體的排放、三峽大壩等,對環境的破壞與影響逐漸加大。
解決之道:
一要堅持民生優先。加大投入幅度,設立水利建設專項資金,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推動民生水利新發展。建設一批規模合理、標準適度的抗旱應急水源工程,建立應對特大干旱和突發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儲備制度。加強人工增雨(雪)作業示范區建設,科學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
二要堅持統籌兼顧。建立一整套的水利設施規劃,建設、管理與維護機制。盡快健全防汛抗旱統一指揮、分級負責、部門協作、反應迅速、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加強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大投入,整合資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預報水平。
三要堅持人水和諧。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合理開發、優化配置、全面節約、有效保護水資源。
四要堅持政府主導。加強學習,切實改變錯誤的理念,真正以保障民眾利益為出發點,發揮公共財政對水利發展的保障作用,形成政府社會協同治水興水合力。同時建立專業化與社會化相結合的應急搶險救援隊伍,著力推進縣鄉兩級防汛抗旱服務組織建設,健全應急搶險物資儲備體系,完善應急預案。
五要堅持改革創新。加快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破解制約水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