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政法干警申論熱點:農村環境
來源:發布時間:2011-06-23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農村環境現狀:
一是農村環境污染嚴重。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地區普遍面臨著污染排放總量大,農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嚴重,工業污染、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加劇等突出環境問題。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結果顯示,農業源主要污染物如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分別達到1324.09萬噸、270.46萬噸、28.47萬噸,分別占全國總排放量的43.7%、57.2%和67.3%.這些問題不僅嚴重影響環境質量的改善和廣大農民群眾身體健康,也影響社會穩定,制約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長期以來,“重城市、輕農村,重工業、輕農業,重點源、輕面源”的環保城鄉差距十分突出,農村環保欠賬過多。近些年來,盡管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加快發展,但總體上仍然滯后,仍是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塊“短板”。目前,農村環保社會服務的覆蓋面和公平性還相當不夠,整體水平與老百姓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的要求明顯不相適應。全國農村每年產生90多億噸生活污水、2.8億噸生活垃圾,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隨意排放;化肥年施用量達到4700多萬噸,有效利用率不到35%.全國4萬多個鄉鎮、約60萬個行政村,絕大多數沒有環;A設施。
三是農村環境管理的基礎薄弱。首先是投入不夠。目前全國約有60萬個行政村,按照其中1/3,即20萬個行政村迫切需要治理,每個行政村治理需要100萬元,中央和地方各投資50%測算,共需中央財政投入1000億元。目前的資金投入規模與需求的差距較大。其次,監管能力不足。多數省級環保部門還沒有負責農村環保的專職處室,縣級及以下基層環保部門力量更為薄弱,95%以上的鄉鎮沒有環保機構。缺乏必要的監測、監察設備和能力,無法有效開展工作。再次,法規標準不完善。我國現行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標準,主要是針對城市、工業點源污染防治制定的,有的法律法規對農村環境保護雖有原則性規定,但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相關排放標準還存在空白,已經不能有效解決日趨嚴重和復雜的農村環境問題。
原因分析:
京佳教育范非凡老師認為造成當前農村環境嚴峻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思想上不重視、制度上不完善甚至個別落后地區根本沒有制度、監督不力及投入不足等因素共同造成了目前令人擔憂的農村環境現狀。
一是許多落后地區地方政府對于環境破壞危害認識不清,重視不足,民眾更對環境問題沒有絲毫觀念,加之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造成農村環境垃圾隨處傾倒,無人維護,無人管理。
二是長期以來,在城市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使得對農村的各項投入不足,以致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
三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和《土壤環境保護》至今尚未出臺,使得我國農村環境工作缺少法律支撐也保障。
四是地方政府缺少行之有效的監督措施,與切實有力的監管力度,企業違規成本低。
五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許多高污染、高耗能企業轉移到農村,加速了農村環境的惡化。
解決之道:
京佳教育范非凡老師認為要保障民眾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村環境保護體系。
一、加大對環境保護意識與理念的宣傳工作,改變地方政府與當地民眾錯誤的理念,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提升地方政府與當地民眾對環境的保護意識。
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教育,使農村環保宣傳教育進入學校、社區、家庭,提高農民的環境意識,調動農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廣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大力實施千鄉萬村環?破招袆佑媱潱“l農村環境保護手冊和掛圖。
二、結合我國農村實際情況,盡快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這農村環境執法工作提供依據。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迫切需要填補法律空白,依法實施環境監管。當前,畜禽養殖污染已經成為農業源污染的主要來源,土壤污染成為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十二五”的農村環保立法工作將選取這兩個方面作為突破口,力爭《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今年由國務院發布實施,抓緊研究擬訂《土壤環境保護法》,爭取早日出臺,為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和土壤環境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三、立足長遠,著眼未來,科學規劃,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的資金及相關投入力度,加大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科學系統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切實保障農村環境安全。
四、加強基層環保部門的建設,增強監管力度,加大環境監測頻率,強化環境執法力度,對環境工作做的地區應進行獎勵與經驗推廣。
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監測、評價體系,開展農村環境監測、評價,定期公布全國和區域農村環境狀況。各地要在國家水污染防治重點流域、區域和實施“以獎促治”項目的村鎮開展農村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環境空氣、土壤環境監測,掌握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成效。
嚴格建設項目環境管理,依法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等環境管理制度。禁止不符合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在農村地區立項。加大農村環境監督執法力度,嚴肅查處違法行為,開展整治農村地區工業企業污染、農業污染專項督查工作。
五、落后地區在招商引資方面要遵循,以環境保護為主,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引進低耗能、低污染的朝陽產業。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