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公務員面試考題真得讓人很“糾結”
來源:發布時間:2011-06-1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據《安徽商報》6月12日報道,安徽省2011年公務員面試6月11日拉開大幕,面試首日都有哪些試題?記者了解到當天測試的三道題目,其中之一是:單位讓你去基層發放慰問品,有新聞媒體現場采訪,但卻出現基層群眾反應分配不公平問題,且群眾情緒激動,你將如何處理?
讀者們可以不注意題目中那句“有新聞媒體現場采訪”,但是,考生如果忽略了這幾個字,那就很可能出現“杯具”——從命題看,主角不單單有“基層群眾”,更有“新聞媒體”,在“你”的眼中誰更重要,請“你”自行掂量。
或許有人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或許考題的命題者要辯解說沒這個意思,可是,既然如此,“有新聞媒體現場采訪”赫然出現在題目中,你倒說說這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否則,何不略去?本來,一個單位去基層發放慰問品,基層群眾感覺分配不公有意見,乃是經常碰到的問題,但此類情況進入考題后,就被題目中的前提“有新聞媒體現場采訪”搞復雜了。
按理說,一旦“送溫暖”送出問題,安撫群眾之際反而激怒群眾,去做好事的單位在尷尬之余只能是先行查清事實、找出問題。如果自己沒有問題,就做好解釋工作,力求獲得不明真相群眾的理解;若自己確有疏漏,那就趕緊補救,馬上道歉,讓分配不公回歸公平公正,用行動來換取群眾的諒解。顯然,有沒有新聞媒體現場采訪,當事人該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不能因為有或沒有新聞媒體在場,而采取“話分兩頭,各表一枝”的對策。
考生面臨的問題,難就難在題目中已經明說“有新聞媒體現場采訪”了。按照以往的“經驗”,在那個情境下,對付媒體有很多辦法——比如請媒體人士吃飯以套近乎,比如給媒體人士送紅包希望選擇性報道,比如恐嚇媒體人士讓其不敢“亂報道”,比如迂回在后方請人對媒體打招呼要求不報道……可是,倘若考生如此回答,恐怕不符合政治正確的要求;而倘若考生據實回答,說是不管媒體是否在場我們都一樣老老實實做事,至多只是對媒體多做幾句解釋工作,請媒體客觀報道完事件的全過程,這樣回答是否會符合“要求”呢?從很多已曝光的新聞事件看非常玄。
這道題難在哪里?難在現實情況下,許多單位對“有新聞媒體現場采訪”和“沒有新聞媒體現場采訪”,處理起來有天壤之別,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更難在,考生能光明正大回答的,在現實中不一定能用上;而在現實中許多人使用的那些做法,在考場上卻實在是答不出口、上不了臺面的。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