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原生態之農村選調生:基層讓想法更務實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5-1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我是一名2010年江蘇省委選調生,在江蘇省蘇州高新區滸墅關鎮青燈村工作。為了讓選調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基層、接觸群眾,經組織安排,今年開始蘇州市的所有選調生第一年都在村或社區工作。而在農村工作的這段時間,讓我了解到農村的真實現狀,農民的現實生活,農業的基本情況。
上面千根線、底下一根針。基層是整個社會的神經末梢,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最終落腳點。基層穩,則國安;基層富,則國強。基層作為國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最底層,直面群眾百姓,處理的是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瑣事雜事,對于國家的安定團結、百姓的安居樂業、社會的和諧發展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高通脹下的農村現實
初到農村,其實還是很不習慣的。工作不是很忙,但是閑適的工作更讓我這個習慣了忙綠的人不知所措。村干部對我這個剛出大學校門的十分照顧,基本上只要我在電腦上處理文字工作,其他村民糾紛、具體條線工作都有專職村干部負責。為了打發時間,我一方面在空閑的時候大量閱讀新聞、報紙,照抄、背誦一些黨的重要政策、文件和一些寫得出色的時政評論文章,為自己今后寫作積累素材;另一方面在工作空余時間,我經常和村干部、村民聊天。了解村干部們一天下來都做了哪些工作,與村干部們探討工作中的方式方法,學習他們與村民打交道的心得;了解村民生活情況和遇到的問題,傾聽他們對于村委會工作的想法、村的歷史情況,甚至是他們的抱怨。久而久之,我慢慢地習慣了村里的生活,習慣了在交流之后,靜靜地思考,習慣了逐步把自己的思考轉化為筆下的文字。
蘇州作為全國東南沿海較發達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還是算比較高的。然而,作為農村,村民百姓卻仍然面臨著基本收入少、生活成本高、保障水平低等問題。目前,農村農民收入大致可以分割成三塊。第一塊是土地收入。包括自己自留地、承包地等土地上的作物收入或經土地流轉之后的分紅收入;第二塊是勞動收入。就是在除農忙時期外,農民外出或者周邊地區的臨時務工收入;第三塊就是資產性收入。由于農村的房子都較大,屋前屋后房間也比較多,村里的村里基本都會出租幾間房子來增加收入。先前,青燈村成立農村土地合作社,村里大部分土地都流轉到村里,由村里集中發包出租,并承諾以800元一畝的標準給村民補貼。如今,又成立了農村股份合作社。每年年底村民可以得到股份分紅。可以說,近些年來,村民的收入已經大大改善,生活還算過得殷實。
然而,現實情況還是很殘酷,物價水平不斷上漲,農資農具各種費用不斷提高,種糧食已經基本不能盈利。子女或者兒孫要是讀書更是不堪重負,要是給兒女張羅個婚事買個房子、車子什么的更是傾家蕩產再背負一身債務。雖然這些問題在城市里也有,但是農村由于百姓經濟來源小而單一,所以對村民的壓力更重。除此之外,農村村民相對于城市居民來說,保障水平差距巨大。如今,城市居民基本都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退休后,每月能有一千多元的養老保險金;生病也可以通過醫療保險和大病醫療等獲得基本保障。而農村的村民尤其是老年人,除了自己繳納保障費用以外基本沒有保障。就算是近些年推出的農保,相對于城保來說,保障力度也是極其有限的。
因此,我在農村深深地感受到農民百姓生活并不好過,很多家里雖然收入也還可以但是日子總是過得緊巴巴的。現實中,因病返貧、因學返貧、因婚返貧的現象時有發生。很多村民不是沒有錢而是不敢花,然而,在如此高通脹率的當下,存在銀行里的錢逐漸縮水,更是加劇的村民的生活壓力。
村干部的工作越來越難做
相比于過去,不可否認,如今的村民百姓的生活水平是已經大幅度提高了;然而相比于過去,如今村干部的工作是越來越難做了。隨著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越來越突出,基層干部的工作越來越多、越來越雜、越來越繁瑣;群眾市民社會理念的逐步深化,對自己權益的實現和維護更加重視。再加上法律的日益普及,村委會、村主任不再擁有從前那樣相對較高的威望和權力,一旦出現村民利益受損或者僅是村民們認為自己受損就會運用法律或者是上訪等途徑加以維護。還有一方面就是現在媒體占有相對集中的話語權,對政府及村委會的監督不斷深化。這些都使得村民的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加強。
記得剛到村里的時候,村里正在鋪路硬化村莊內主要道路。這本就是一件好事,既美化的村的環境也方便了村民百姓的出行,理應得到百姓的擁護,而事實往往不是我們想象得那么簡單。由于要在村內的主要干道上鋪水泥,以前有些小路過于狹窄卻又是出行的必經之路,就勢必要拓寬一些。拓寬就會占到村民百姓的自留地。由于有些村民百姓間歷史遺留矛盾和對自家土地的保護,不論村干部如何做工作答應賠償條件,村民都不肯答應,甚至在鋪路期間還有幾家為了這個事情大打出手的。百姓百心,所以即使是對絕大多數人有利的事,往往會因為損害或違背了部分人的利益或愿望而使工作遭到很大的阻力。對此,村干部們常常在閑暇之余跟我聊起他們對村民談判的心得。如當工作遇到困難時,往往會找個目標村民的親戚或說的上話的朋友出面,村民往往會賣個面子,進而使對立的關系逐步緩和,工作也變得容易開展的多了。再如,有一次,和一家村民談鋪路的事宜,結果談僵了。我們的村干部只好冷處理了近一個星期,等到村民自己靜下來想到鋪路的好處,正好村干部又來做工作了,正好找到了個臺階下。村干部的工作的確辛苦,甚至讓人難以想象。聽村干部說以前由于要拆除村內違章建筑還有村民硬是讓自己的父母住到了村委會里,還有更嚴重的是由于矛盾激化還有人把自己親人的牌位和骨灰盒都放到了村里來。以前摔凳子敲桌子的情況更是經常發生。村里的工作難,難就難在直接與百姓接觸,難就難在直接關乎百姓的切身利益,難就難在即使是再難的工作,畢竟都是為了村民百姓,也都要一一落實。
人們常說,屁股決定腦袋。我在基層隊這一點感觸尤為深刻。當我們處在不同利益群體中的時候,往往代表著不同的人,代表著不同的想法。很多時候,不論是基層的百姓還是基層的干部都各有各的難處,說的話、做的事都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原因。來到基層工作,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基層、生動的基層、優勢與問題并存的基層。基層的經歷讓我真切的認識了農村的情況;基層的生活讓我快速的進入工作的角色;基層的經驗讓我的想法更加務實,考慮更加全面,工作更加踏實。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