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期貨考試《基礎知識》預習筆記:第一章(1)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4-26
第一章 期貨市場概述
第一節 期貨市場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節 期貨市場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節 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
重點:期貨交易基本特征,期貨市場基本功能和作用,發展歷程
第一節 期貨市場的產生和發展
一、期貨交易的產生
(一)起源:
現代意義上的期貨19世紀中葉產生于美國,1848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1851年引進了遠期合同,1865年推出標準化合約,1882年對沖交易,1925年成立了結算公司。
標準化合約、保證金制度、對沖機制和統一結算的實施,這些制度創新標志著現代期貨市場的確立。
世界上主要期貨交易所:CBOT、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肉類畜類)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最大的有色金屬交易中心)
閱讀資料: CBOT的產生和發展背景:天然的地理位置使得芝加哥在19世紀三十年代成為糧食生產和消費的集散地,除了天氣因素外,糧食的季節性、倉儲能力、交通不便使得糧價大幅度波動(風險)。糧商開始摸索遠期交易方式用以降低風險,進一步標準化為期貨合約。各方面對于風險的轉移和規避。
(二)期貨交易與現貨交易、遠期交易的關系
1、現貨交易與期貨交易
(1)現貨交易與期貨交易的聯系:現貨交易是期貨交易的基礎,期貨交易可以規避現貨交易的風險。
(2)現貨交易與期貨交易的區別
a交易對象不同:實物商品VS標準化期貨合約
b交割時間不同:即時或者短時間內成交VS時間差
c交易目的不同:獲取商品的所有權VS轉移價格風險或者獲得風險利潤
d交易場所不同
e結算方式不同:一次性結算或者分期付款VS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
2、期貨交易與遠期交易
(1)遠期交易與期貨交易的聯系
(2)期貨交易與遠期交易的區別:
a. 交易對象不同
b. 交易目的不同
c. 功能作用不同
d. 履約方式不同:實物交割VS實物交割和對沖平倉
e. 信用風險不同
f. 保證金制度不同
(三)期貨交易的基本特征
1.合約標準化
2.杠桿機制
3.雙向交易和對沖機制
4.當日無負債結算制度
5.交易集中化
二、期貨市場的發展
商品期貨(農產品——金屬——能源)——金融期貨——期貨期權
(一)期貨品種的發展
1、商品期貨
(1)農產品期貨-1848——農業經濟、第一產業主導、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產物
(2)金屬期貨-1876——工業革命、工業經濟、第二產業主導
(3)能源期貨-1970s——工業革命深化、石油等能源危機
2、金融期貨——后工業時代、金融服務業經濟,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
外匯期貨-1972
利率期貨-1975
股票期貨—1982
3、其他期貨品種
(1)天氣期貨:
(2)各種指數期貨(股指期貨除外):紐約期貨交易所1986年推出的美國CRB期貨合約,CRB指數反映大宗商品的總體趨勢,也為宏觀經濟景氣的變化提供有效的預警信號。2005年7月11日推出新的商品期貨指數合約。
(二)期貨到期權-1982——而美國長期國債期貨期權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上市。
(三)期貨市場的規模擴張和全球區域分布(簡單看)
三、期貨市場與其他衍生品市場
(一)衍生品的概念:從基礎資產的交易(商品、股票、債券、外匯、股指等)衍生而來的一種新的交易方式。場內交易和場外交易
分類:遠期、期貨、期權、互換
遠期合約:在未來某一時間以某一確定的價格買入或者賣出某商品的協議。
期貨合約:在將來某一確定時間按照確定的價格買入或者賣出某商品的標準化協議。
期權:是一種權利,一種能在未來某個特定時間以特定的價格買入或者賣出一定數量的某種特定商品的權利。
互換:一方與另一方進行交易的協議,能依據參與者的特殊需要靈活商定合約條款。利率互換和外匯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