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言語理解與表達片段閱讀答題點睛四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3-0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以制度安排和政策導向方式表現出來的集體行為,不過是諸多個人意愿與個人選擇的綜合表現。除非我們每一個人都關心環境,并采取具體的行動,否則,任何政府都不會有動力(或壓力)推行環保政策。即使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環保法規,但如果每個公民都不主動遵守,那么,再好的環保法規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這段文字主要支持的一個觀點是()。
A.政府有責任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 B. 完善的法規是環保政策成敗的關鍵
C. 政府制定的環保法規應該體現公民個人意愿 D. 每個公民都應當提高自己的環保意識
【答案】D
【解析】通過審題可知本題要求考生對于文中主要觀點進行把握,即尋找主題句。由題干可知第一句話主要講的是集體行為是個人意愿與選擇的綜合表現;第二句話講的是個人在推動政府制定環保政策中的作用;第三句講的是個人對于發揮法規的實際效果所起的作用。主題句在轉折詞“但”之后,即強調公民個人要有環保意識,環保法規才能取得效果,故D項是原文的同義替換,為正確答案。
【糾錯】 A項強調政府的作用,與原文題意不符。B項強調法規制定的重要性,與題意不符。C項側重法規的制定應體現公民意愿,也與題干不符。
點撥
例4中的“除非我們每一個人都關心環境,并采取具體的行動”一句相當于“只有我們每一個人都關心環境,并采取具體的行動”(實際上是一個必要條件句,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會重點介紹。)與由“但”引導的“如果每個公民都不主動遵守,那么,再好的環保法規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一句在內容上互相照應,通過綜合理解從而更為深入地掌握主題句的意思。
—— 結論后的主題句
主題句常常出現在表示結論關系的關聯詞之后,如“因此”、“所以”、“因而”、“可見”、“看來”、“總之”、“言而總之”、“綜上所述”、“概而言之”等。通常一段話結束后都要用結論性的語句總結歸納,從而達到重申重點的目的。而考生在閱讀文段的過程中就要有意識地去尋找結論型的表述語句,往往就是該文段的主題句。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