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教育改革的民意回應和民意落實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2-2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背景鏈接」
教育機會均等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前提條件,是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指標,正確理解并分析我國的教育機會均等問題是指導當前我團教育實踐的關鍵。在當前,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資源短缺等因素的制約,我國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依然存在。由地區差異、社會階層差異、性別差異以及由我國教育模式弊端和學校原因導致的教育機會不均等使問題更趨向復雜化。
人口眾多,是在現實國情下,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十一五”時期,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得起學”,成為這個人口大國滿足人民基本受教育需求的民生主題。從“上學難”“上學貴”的抱怨,到“高考改革”的爭議,再到“中國為什么出不了杰出人才”的質疑——過去5年間,民眾對教育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教育事業面臨的挑戰異常嚴峻。在逐步解決“上得起學”的問題后,如何讓每個孩子“上好學”,繼續考驗著教育改革的智慧和勇氣。
「觀點一」
十一五“時期,我國政府加快建立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步伐: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國于2008年秋季開學全部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1.6億學生的學雜費,實現了西方發達國家需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目標;在中等職業學校初步建立了以國家助學金為主,輔之以學生頂崗實習、半工半讀,校內獎學金,學校減免學費的資助體系;在公辦高校建立了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財政貼息)、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學費減免有機結合的資助體系。針對每年超過1億的進城務工就業的流動人口,國家出臺了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對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實行與當地學生同等對待的政策。推進教育公平是”十一五“期間,人民群眾真切體會到的實惠,也是我國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突出亮點。正如世界銀行對我國”十一五“期間的中期教育進展評估報告所指出的:”公共教育的提供也變得更加公平。一個公共財政體系已經建立以滿足弱勢群體的教育需求。城鄉和區域差距在某種程度上被縮小。這些都是中國教育發展的重要的里程碑。“
2008年8月,我國啟動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工作。這項涉及中國未來10年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經歷了調查研究、起草論證、公開征求意見、審議完善四個階段,吸引了各地、有關部門、學校、社會團體等廣泛參與,兩次在網上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共收錄各類意見、建議數百萬條。文本前后進行了約40輪大的修改。2010年7月,新世紀以來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召開以及隨后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國家總動員的方式,開啟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新篇章。
《教育規劃綱要》過去5年間,我國教育事業取得的顯著成績:義務教育實現免費,我國職業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教育規劃綱要》提出了一個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針對這個人力資源大國的教育規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說,《教育規劃綱要》“表達了中國躋身世界最好教育行列的長遠思路”。
「觀點二」
教育改革是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堅定步伐。 推進素質教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建設、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考試招生制度、現代大學制度、深化辦學體制、地方教育投入保障機制、省級政府教育統籌綜合改革……過去半年來,《教育規劃綱要》列出的十大改革試點已在權威機構的評審和指導下陸續實施。試點工作針對的都是當前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的難點和熱點問題,必將為推進全面改革提供經驗和保障。
在“鼓勵首創精神”、“強化分類指導”的原則指引下,各地各類學校正在大膽探索:天津市已完成學前教育資源的調研工作,在新建、擴建公辦幼兒園的同時,實施民辦幼兒園規范扶持工程;重慶市組織100所城鎮優質學校與100所農村薄弱學校建成發展共同體,城鄉義務教育差距逐步縮小;山東省建立省市縣三級監督體系和教育行政問責機制,通過強化規范辦學推動素質教育實施;武漢大學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5門基礎學科中設立“弘毅學堂”,為拔尖創新人才開設發展“特區”……只要下決心抓落實、下功夫抓落實,工作就會出成效,群眾就能得實惠,社會就能給予理解和支持。
然而,挑戰依然嚴峻。“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從“窮國辦大教育”轉向“大國辦強教育”的階段,教育事業面臨的難點依然很多,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依然很多。為政之首,貴在力行,重在履責。人民群眾有意見建議,說明工作還不完全適應要求,還需要加快改革發展。改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改革者的信念與行動,將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信心。
「觀點三」
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我國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雖然“機會均等只能是一種接近,永遠也不可能完全實現”,但我們應該努力縮小這種差距,達到最大限度的接近。因此我們應該通過認識,意識到教育機會不均等存在的客觀現實,分析其形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這種狀況。社會必須給教育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保障其朝著均等的方向發展。因為社會是教育賴以存在的大環境,缺乏它的支持,教育將舉步維艱。 1.增加政府投入,保證基礎教育質量;2.實行教育專項基金;3.加強不發達地區的人才引進;4.改變社會流動中的單向流動,農村和城市流動交互進行。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