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公務員熱”究竟誰不冷靜?
來源:新聞晚報發布時間:2011-02-2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今年是我國公務員制度建立的第18個年頭,公務員法實施已經5年。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國家公務員局副局長楊士秋接受專訪時稱,應該冷靜看待“公務員熱”。
楊士秋在分析成因時認為,一是公務員考錄提供了公平競爭機會,參考積極;二是考錄實行中央統一招考、集中報名,客觀上形成報考人員相對集中、規模較大的狀況;三是公務員承擔著重要的職責,不少人希望成為公務員;四是近年就業形勢較嚴峻,公務員成為重要選擇。一言以蔽之,每每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的“國考熱”,在楊士秋看來其實不能算個事兒。官方首次對“國考熱”的回應,聽上去更像是一種辯解。
在其位謀其政,作為國家公務員局的副局長,作出這番解釋并不令人奇怪。但很顯然,盡管我們并不能否認楊士秋的這番分析有合理的成分,但就總體而言,與民意相距甚遠。 2008年“國考”報名人數達到80萬,2009年突破百萬,2010年創造130萬人的歷史新高。不斷刷新的新紀錄,并不能僅僅從公務員這個職業本身來考量。公務員收入高福利好,但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個行業,只要努力都有可能成功,為何只有公務員如此光芒四射?這是因為公務員的優渥待遇并不完全與個人努力成正比,還可以依賴體制和政策上的優勢。譬如養老雙軌制,以及事實上不出錯就“能進不能退”的高保障性。可以說,正是這樣的隱性附加值,才造就了公務員職業的巨大魅力。
另一方面,“公務員熱”也與不斷強化的官本位意識密切相關。在今天,“公務員”更像是一個身份標識,一朝跨入公務員行列,即意味著社會的普遍認可和身份上的優越感。網上有人喊出 “爭取考個公務員,考不上就嫁個公務員”,雖為戲言,但其中所透露出的某種社會心態卻是清晰可見的。尤其是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不同階層都有某種程度上的不安全感,因而穩定成為最大的訴求,而“吃官飯”無疑是最穩定的出路之一。
“公務員熱”必然以某些考生犧牲專業能力和職業理想為代價,從而可能抑制了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大多數社會精英都跑去分享社會財富,誰愿意去創造財富?對于這一點,梁啟超在1921年的一次演講中提到,“從前的普通觀念,是想做官才去讀書,現在的學生,他畢業后怎么的變遷,雖然說不定,若當他在校期間,說是打算將來拿學問去官場里混飯吃,我敢保證一千人里頭找不出一個。 ”梁公在90年前如此樂觀,而今天公務員考試愈演愈烈,應該是他沒想到的吧。
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媒體對“公務員熱”的熱炒還是民眾對“公務員熱”的焦慮,都是一種相當理智而非不冷靜的表現。而加快公務員體制改革,為“公務員熱”降溫,則已迫在眉睫,如果官方還在千方百計為 “公務員熱”辯護,無視其對整個社會的負面影響,很可能延宕甚至錯失改革良機。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