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心理咨詢師考試《心理健康與心理障礙》試題及答案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1-28
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復習,參加2011年心理咨詢師考試,育路教育網特收集匯總了心理咨詢師相關知識模擬題的輔導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順利通過心理咨詢師考試!
1、什么是心理健康?
答:所謂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說,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動的內在關系協調,心理的內容與客觀世界保持統一,并據此能促使人體內、外環境平衡和促使個體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的狀態,并由此不斷地發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質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緒。
2、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是什么?
答:⑴周期節律性。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種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狀態,人的所有心理過程都有節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動的效率做指標去探查這種客觀節律的變化。
⑵意識水平。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于某種工作,不能專注于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我們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問題了。
⑶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的無關因素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給精神活動帶來不太穩定的特點。
⑷心理活動強度。這是指對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種強烈的精神打擊出現在面前,不同的人對于同一類精神刺激的反應是各不相同的,這就能看出不同人對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遺留下后患,可能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癥,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致病。這種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認識水平有關,一個人對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認識時,就可以相對地減弱刺激的強度。另外,人的生活經驗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經系統的素質也都會影響到這種抵抗能力。
⑸心理活動耐受力。前面說的是對突然的強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現實生活中還有另外一類精神刺激,它長期反復地在生活中出現,久久不消失,幾乎每日每時都要纏繞著人的心靈。這種慢性的長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個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個人痛苦很久。有人把不斷克服這種精神刺激當作生活斗爭的樂趣,當作一種標志自己是一個強者的象征。他們可以在別人無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輝成績。我們把對長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做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標,稱它為耐受力。
⑹心理康復能力。在人的一生中,誰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創傷,在精神創傷之后,情緒的極大波動。行為的暫時改變,甚至其些軀體癥狀都是可能出現的。但是,由于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人們各自的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康復能力。
⑺心理自控力。情緒的強度、情感和表達、思維的方向和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所謂不隨意的情緒、情感和思維,只是相對而言的,它們都有隨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難以察覺罷了。精神活動和過程的隨意性程度以及自覺控制的水平高低,是與自控能力有關的。為此,精神活動的自控能力不失為一個健康指標。
⑻自信心。當一個面對某種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務時,必然會首先估計一下自己的應付能力。這種自我評估有兩種傾向,一種是估計過高,一種是估計過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這種自信心的偏差所導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信心過高導致失敗,從而產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緒;后者可因自覺力不從心,害怕失敗而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為此,一個人是否有恰當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準。自信心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
⑼社會交往。人類的精神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會交往。社會交往的剝奪,必須導致精神崩潰,出現種種異常心理。因此,一個人與社會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標志著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當一個人嚴重地、毫無理由地與親友和社會中其他成員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這就構成了精神病癥狀,叫做接觸不良。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與素不相識的人熱情地傾談并表現得興奮,可能處于一種躁狂狀態。
⑽環境適應能力。在某種意義上說,心理是適應環境的工具,人為了個體保存和種族延續,就必須適應環境。人不僅能適應環境,而且可以通過實踐和認識去改造環境。但是,人盡管有積極主動性,但終究是不能脫離開自己的生存環境,包括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工作性質、人際關系等等。人的一生中,這些環境條件是在變化著的,有時變動很大。人雖有主動性,但有時對生存環境的變化仍然是無能為力的,在這時,所謂消極適應也是很重要的,起碼在某一時期或某一階段上有現實意義。當生活環境條件突然變化時,一個人能否很快地適應下來以保持心理平衡,這就是人們的環境適應能力,往往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健康水平。
3、區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原則有哪些?
答:根據心理學對心理活動的定義—“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是腦的機能”,理解心理正常與異常應從心理活動本身的特點去考慮:
⑴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因為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動和行為,必須就形式和內容上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性。另外,一個人的思維內容脫離現實,或思維邏輯背離客觀事物的規定性時便形成妄想。這些都是我們觀察和評價人的精神與行為的關鍵,我們稱它為統一性(或同一性)標準。在精神科臨床上,常把自和力作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標,其實這一指標已涵蓋在上述標準之中。所謂無自和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種患者對自身狀態的反映錯誤或稱為自我認知統一性原則的喪失。
⑵心理活動的內在一致性原則。人類的精神活動雖然可以被分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確乎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具有協調一致的關系,這種協調一致性保證人在反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高度準確和有效。比如一個人遇到一個令人愉快的事,會產生愉快的情緒,手舞足蹈,歡快地向別人述說自己內心的體驗。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他有正常的精神與行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語調向別人述說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對痛苦的事做出快樂的反映,我們就可以說他的心理過程失去了協調一致性,稱為異常狀態。⑶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每個人在自己長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心理特征。這種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沒有重大外界是變革的情況下,一般是不易改變的。它總是以自己的相對穩定性來區別一個人與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沒有明顯外部原因的情況下,這種個性的相對穩定性出現問題,我們也要懷疑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是否出現異常。這就是說,我們可以把人格的相對穩定性作為區分心理活動正常與異常的標準之一。
4、情感障礙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答:⑴情感淡漠。表現為情感活動的減退或喪失。患者對周圍環境的變化喪失情感反應。嚴重時對自己的身體健康漠不關心,生活懶散,不打扮自己,甚至不理發、不洗臉。對饑餓和疼痛反應也不大。至于國家大事,令人興奮的消息,家中的困難,家人的不幸遭遇等,對之也無動于衷。情感淡漠這個癥狀是精神分裂癥晚期或單純型的主要癥狀,和思維貧乏同時存在。
⑵情緒低落。也可以叫情緒抑郁,是負性情感活動的增強。悲傷、抑郁的情緒經常占優勢。什么事情都不能令其高興。較輕的情緒低落,僅表現對以前感興趣的事物缺少興趣,不愿和人來往,但外觀上對人的態度變化還不明顯。嚴重的情緒抑郁則表現苦悶、悲傷、面帶愁容、行動減少。情緒抑郁見于抑郁性精神病或并發性抑郁。
⑶焦慮。過分擔心發生威脅自身安全和其他不良后果的心境。患者表現為緊張恐懼,顧慮重重。認為病情嚴重無法治療,或認為問題復雜無法解決,以致搓手頓足,坐臥不安若大禍臨頭,惶惶不可終日。常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及疑病觀念。多見于焦慮性神經癥及更年期精神障礙。驚恐發作,為急性和嚴重的焦慮發作。發作時患者有瀕死感、失控感和大禍臨頭感,伴有明顯的循環、呼吸、泌尿和植物神經系統癥狀。一般發作持續時間較短,數分鐘至十幾分鐘。
⑷情感脆弱。這是一種情感調節上的障礙。在外界輕微刺激下甚至無明顯的外界因素影響下,情緒容易引起波動,感動的傷心流淚或興奮激動。性格懦弱的正常人也可表現為輕度情感脆弱。但經常出現的情感脆弱表現則是病態的,這個癥狀多見于動脈硬化性腦病、外傷性精神障礙、神經衰弱等。
5、簡要說明自制力障礙的概念。
答:自知力是患者對自己實際存在的軀體病和心理異常的辨認和判斷能力。任何軀體患者都會感到自己患了病,感到痛苦。不論是否積極求治,都不希望這種病痛持續存在。因此都是有自知力的。而心理障礙則不然。患有嚴重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癥的人,在患病期間,對他們異常的思維、情感和行為完全不能自己覺察和客觀地判斷,不承認自己有病。各種嚴重的癡呆患者也是如此。他們對自己的智力低下也多能自己辨認。這種情況便是自知力喪失或叫自知力障礙。
6、如何定義心理問題與心理紊亂?
答:心理問題,是指在時間性方面有近期發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點。問題的內容尚未泛化而只局限在引發事件本身;其反應強度不甚強烈,并沒有嚴重影響思維邏輯性,如婚姻家庭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社會適應問題等。
心理紊亂,是指其反應強度劇烈并嚴重影響思維邏輯。初始反應強烈,如在暴怒情況下,出現強烈的難以克服。內容充分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由于長期的精神折磨,有時伴有軀體化癥狀或人格上的問題,如心理生理障礙、退縮與攻擊。
7、心理衛生的含義是什么?心理衛生工作有哪些主要特點?
答:心理衛生的本意是維護和促進心理健康,實際應用有三個含義:心理衛生學、心理衛生工作、心理健康狀態。心理衛生的狹義是指預防和治療各種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廣義而言是指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培養健全人格,提高人類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和改造能力,可以實現三級預防功能。
心理工作的特點:⑴對象涉及全民。心理衛生工作的對象不論民族、地區、階層、職業、地位、年齡、文化、性別,即包括了全體社會成員,它是全民的事業。也就是說“心理健康為了人人,人人需要心理健康”。⑵內容涵蓋廣泛。從人們的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從各行各業的工作和生產活動到人們的休息閑暇,不管人們是否意識到,都必須涉及到大量的心理衛生問題。⑶范圍涉及全社會。心理衛生工作是社會工作的組成部分。它的對象是全社會的人群,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是社會因素。同時這一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和配合。⑷途徑多種多樣。心理衛生工作的途徑包括宣傳教育、醫療門診、咨詢服務、社區活動等,而每一個方面又可涉及到多種途徑。⑸效果隱蔽長遠。心理衛生工作的最終目標是完善人的心理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其效果潛移默化,具有隱蔽性和長遠性,而且難以用數量概念來簡單地估算。
8、青少年心理衛生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答:⑴青春期的心理衛生,首先是性問題的心理衛生
⑵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由于少年渴望與成人一樣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權利,像成人一樣完成各種社會義務,這就是“成人感”。這種“成人感”或是獨立性是少年時期的突出特點。
⑶青少年的情緒心理衛生。青少年正處在精力旺盛,充滿活力的時期。他們的情緒活動特點是熱情高;情緒變化強烈而帶有沖動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可以得意忘形,也可以懊喪不已。他們的情緒生活特別容易受到干擾和破壞。因此,學會有意識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活動,建立正常的積極的情緒生活,就成為青少年心理衛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⑷青少年的矛盾心理。首先,青少年存在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其二青少年面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第三,青少年還有坦率與封閉的矛盾。第四,青少年常有性意識與性道德的矛盾。第五,青少年常面臨情感與理智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