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試題:人事測量結果的解釋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1-15
一、填空及選擇
⒈人事測量的解釋不同于測量實施本身,它們是測量中兩個不同的、相對獨立的成分,即測量過程與結果評價是相對分離的。測量實施的主要目的是獲得應試者的各種反應信息,而分數的解釋是利用這些反應信息對個體的素質或特點作出評價的過程。
⒉人事測量的目的在于評價和比較應試者各方面的素質和特點。
⒊確定常模樣本的過程包括:確定一般總體、確定目標總體、確定常模樣本三個步驟。
⒋在最終確定常模樣本的結構時,有許多可能的影響因素是需要考慮的。測驗性質的不同,文化教育水平不同,性別的不同,都可能影響常模。
⒌常用的常模有發展常模、百分位常模和標準分數常模。
百分位常模包括百分等級、四分位數和十分位數。
PR=100-100×(R-0.5)/N
計算:某企業對所有400名職員進行了某項技能考核,總分為100分,員工最高得分為99分,最低得分為40分,甲得了75分,在所有員工中排160名,請問甲的百分等級PR=60.13。由于400個數據較多,作分組統計,分40-49,50-59,60-69,70-79,80-89,90-99共6組,70-79分組中有8人次,70分以下的共248人次,求甲的PR=63。
未分組:PR=100-100*(160-0.5)/400=60.13
分組:PR=100/400*[(75-70)*8/10+248]=63
⒍常見的標準分數有:z分數、Z分數、離差智商(IQ)、T分數、標準九分等。由原始分數轉換的標準分數,又分為線性轉換和非線性轉換兩種。
z分數是指以標準差為單位所表示的原始分數與平均數的差距。z=(X-X)/SD,Z=A+Bz
當原始分數不呈正態分布時,進行面積轉化,而使分數轉成為正態分布。由這種方式所得到的分數就叫正態化的標準分數。正態化過程主要是先將原始分數轉化為百分等級,再將百分等級轉化為正態分布上相應的離均值,并可以表示為任何平均數和標準差。
T分數:用T分數來表示任何正態化與非正態化的轉化標準系統。
標準九分是另一較知名的標準分數系統,其量表是一個9級的分數量表。它以5為平均數,以2為標準差。
二、名詞解釋
⒈測量的解釋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系統程序,它是以一系列復雜的統計工作為基礎的,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專業人士的腦力勞動。
⒉原始分數是通過將應試者的反應與標準答案相比較而直接獲得的,其本身并不具有多大的實用意義,而只是一個理論上的過渡值。
⒊原始分數通過與常模的比較,可以轉換成等值的導出分數,叫做標準分。
⒋參照常模解釋分數通常是將應試者的分數與某個參照團體的分數進行比較,并以該分數在這個團體中的相對等級或相對高低位置來描述應試者的素質或特點。
三、簡答及論述
⒈比較常模參照解釋和效標參照解釋。
由測量的原始分數通過與常模的對照得到可供比較的導出分數的過程,就是測驗分的解釋形式之一,稱為測量分數的常模參照解釋。
測量分數的另一種解釋方式是參照效標的分數解釋,即效標參照解釋,它是依據外在效標作為標準來對應試者的分數進行解釋。
常模參照解釋與效標參照解釋的區別在于:常模參照解釋是將應試者的成績與同類群體的其他人(常模樣本)的成績進行比較,而效標參照解釋是將應試者成績與外在效標進行比較。
⒉常模樣本的條件。
在確定和選擇常模樣本時,要注意下列要求:
⑴常模樣本的構成必須明確。
在選取常模樣本時,首先要保證常模樣本的所有成員是同質的。
⑵常模樣本必須是所測群體的代表性樣本。
常模樣本應能夠代表測驗總體,常模樣本的分數分布應盡量與總體分數分布相吻合。
⑶樣本大小要適當。
常模樣本大小由以下三方面決定:
常模樣本大小決定于總體的規模。總體規模小,常模樣本應包括所有總體成員。如果總體數目大,相應的樣本也應較大。
常模樣本大小決定于總體性質。總體只有單一性質,則適當數目的樣本就能夠反映總體性質。總體性質越復雜,越需要較大數量的樣本。
常模樣本大小決定施測結果。希望提高樣本的準確度,也就是說減小樣本的標準誤,則樣本數目應隨之擴大。樣本大小適當的關鍵是樣本要有代表性。
⑷注意常模的時效性。常模必須定期修訂。
⒊取樣的方法。
取樣是指從目標人群中選擇有代表性的樣本的過程。從統計角度看,取樣的方法有隨機抽樣和非隨機抽樣兩種。在確定常模時,常用的取樣方法有:
⑴簡單隨機抽樣。
按照隨機順序表選擇被試作為樣本,或者是將抽樣范圍中的每個人或者每個抽樣單位編號,隨機選擇,以避免由于標記、姓名或者其他社會贊許性偏見造成抽樣誤差。
⑵系統抽樣。
具體方法:假設總體數目為N,若要選擇K分之一的被試作為樣本,則可以把所有的人N分為N/K組,每個組選一個人,則剛好組成1/K的樣本。或者把所有的人從1到N按序編號,把所有編號是K的倍數的人抽取出來,即可組成所需樣本。
需注意的是,在進行系統抽樣時,分組和從組中抽取,或者是編號,都必須是隨機的。
⑶分組抽樣。
在總體數目較大,無法編號,并且總體成員又具有多樣性的情況下,可以先將群體分為一定的小組,再從小組內隨機抽樣。
⑷分層抽樣。
在確定常模樣本時,最常用的是分層抽樣方法。分成若干層次,再從各層次中隨機抽取若干個案。
優點:分層抽樣能夠避免簡單隨機抽樣中樣本集中于某種特性或缺少某種特性的現象。它使各層次差異顯著,同層次保持一致,增加了樣本的代表性。使用分層抽樣方法獲得的常模在解釋測驗分數時更為實用和有效。
分層抽樣的兩種方法:①分層比例抽樣法:如果各層抽取的個案數目ni是根據各層的個案數目Ni占總體數目N的比例而決定的。ni=Ni/N×n
②分層非比例抽樣:有些層次的重要性大于其他層次,這時應該采用非比例抽樣方法。
⒋常模的表示方法。
常模表示的方法主要有兩種:轉化表和剖析圖。
⑴轉化表。
最簡單而且最基本的表示常模的方法就是轉化表,也叫常模表,它由原始分數表、相對應的導出分數表和對常模樣本的具體描述等三個要素組成。
根據轉化表進行解釋時,必須注意:常模轉化表總是特異性的,即一個轉化表總是來自特定的常模樣本的,這種轉化表只能表示被試在常模樣本內的相對等級,若要依此作出某種結論或預測,需要進一步的信度和效度的依據。
⑵剖析圖。
是測驗分數的轉換關系用圖形表示出來的一種模式圖。可以很直觀地看出被試在測驗以及測驗的各個子測驗或維度上的分數及其相對的位置。
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使用剖析圖容易夸大各個測驗間分數的差異。為避免這個問題,有些剖析圖注明了多少距離代表兩分數間差異顯著。
⒌內容參照分數和結果參照分數有什么不同?它們的意義是什么?
效標參照測驗關心的是應試者是否達到了某種標準或效標。參照效標的分數解釋分為內容參照分數的解釋及結果參照分數的解釋兩種類型。
⑴內容參照分數的測量目的是確立應試者對某個確定材料內容或技能的掌握和熟悉程度的分數。
編制內容參照測驗量表的關鍵是預先制定一個判斷應試者是否已掌握某種內容或技能的熟練程度的標準。這種標準可以通過掌握分數和正確百分數來表示。掌握分數通常以80%-90%的人能通過的分數作為最低分數。
⑵結果參照分數是將效標材料直接結合到測驗結果的解釋過程而進行評價的分數。預測性測驗往往適合用結果參照分數進行解釋。結果參照分數可以表示獲得某個分數的應試者達到某種效標水平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