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公務員考試行測模塊寶典:篇章閱讀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0-29 15:34:3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篇章閱讀
題 型 綜 述
篇章閱讀這種題型在公務員考試中出現得比較早,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通常情況下是給定一篇文章,根據文章進行幾道題目的作答。可以說篇章閱讀這種題型相對來說難度較高,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快速閱讀大量的信息文字,同時進行準確的題目判斷,因此對于考生來說常常十分頭痛。然而自從2003年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引進了片段閱讀這種新的題型之后,篇章閱讀逐漸趨于次要地位,在2004年到2010年的考試中沒有再出現過,因此可以說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從題型角度講已經轉變了策略,考查點由篇章閱讀逐漸過渡到片段閱讀。
那么對于考生來說到底要不要繼續復習篇章閱讀呢?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為篇章閱讀這種題型雖然在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已經不再出現,但是在各個地方省市還是依然存在的,比如北京市、廣東省以及一些省市軍轉干的考試。因此報考地方公務員的考生們對這種題型依然要有很好的把握。
此外報考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的考生如果復習時間比較充裕,那么對于篇章閱讀進行一定程度的復習也是有必要的。因為語言的原理是相通的,能夠達到在短時間內對一篇信息量較大的文章有準確的把握,必然其語言功底和做題的感覺與速度都會相應提高,易于在公務員考試中言語理解與表達部分勝出別人一籌。更重要的是,篇章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同樣適用于各位考生對于申論考試的作答,把握了如何處理大段文章的技巧,再去面對申論材料中洋洋灑灑的近萬字,就不會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根據對歷年真題的分析與歸納,篇章閱讀常考的題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詞句理解題
篇章閱讀題中的詞句理解題包含了兩小類題目。
1.詞語理解題
主要考查考生對篇章中某一詞語隱含意義的理解能力。這些詞語雖然在文中出現,但常常不用本義,而是具有比喻、引申、反語等修辭色彩。因此要求考生在理解其基本意義的基礎上,還要結合語境理解其在篇章中的具體含義。
2.語句理解題
主要考查考生對重要語句的理解能力,其中既包括對比喻、引申、反語等具有修辭色彩語句的理解,還包括對結構復雜的長、難句式的理解,以及對一些含有專業術語、意義晦澀難懂的語句的理解。
二、代詞指代題
主要考查考生對代詞指代內容的理解能力。這類題型中多體現在對指示代詞“這(些)”“那(些)”、人稱代詞“你(們)”“我(們)”“他(們)”“它(們)”等指代內容的考查。
三、細節判斷題
主要考查考生對篇章具體語句信息準確理解和掌握的能力,其中包括對語句的理解、判斷、推理、歸納等方面的能力。這類題目難度較高,要求考生在篇章中快速尋找仔細辨別,從而準確判斷。
四、標題填入題
主要考查考生對整篇文章整體把握的能力,要求考生根據具體表述與文體風格判斷篇章大意與論述主體,在把握篇章主旨的基礎之上進行概括歸納,從而選擇正確恰當的標題。
五、選詞填空題
主要考查考生對詞語準確含義的把握,要求考生根據篇中所給信息進行未知信息及詞語使用的選擇,其中包括對實詞、虛詞(主要是關聯詞)及成語的考查。
六、病句辨析題
主要考查考生對語言規范表達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判斷篇章中所給語句是否存在語病。考生需要根據病句類型及特征進行準確判斷,從而辨別答案所在。
技 法 點 睛
考 點 拓 展
一、做題順序
對于篇章閱讀來說,首先要明確做題的順序。通常考生會先閱讀文章,然后閱讀題目,接著到原文中去尋找答案,最后對每道題目進行作答。事實上這種順序是非常不科學的,因為人的瞬時記憶是短暫的,尤其在強大的考試壓力下更容易遺忘,如果按照這個順序去答題,往往到了具體解答時已經忘記了閱讀內容,造成時間上的浪費和查找信息的困難。那么怎樣的順序才是最為合理有效的呢?經過專門的研究對比發現,以下的作答順序對于公務員考試中的篇章閱讀題目來說最為適合。
首先閱讀題目要求,在閱讀每道題的過程中尋找該題的關鍵詞。換言之,即將提問方式加以瞬時強化記憶,提煉出其中的關鍵詞即核心考點,達到閱讀時能夠及時反應的程度。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的,考生可以通過大量讀題、做題的方式來訓練這種尋找關鍵詞的能力,從而提高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率。
此外在閱讀題目要求時,要注意以下表述:“對‘×××’理解正確的是……”意味著首先要到原文中通過快速瀏覽尋找到其位置,提醒自己閱讀到此有題目出現。“第三段的……”意味著第三段會出現題目,要注意有效閱讀。總之,在讀題的過程中,考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盡量能夠從題目要求中獲取最大的信息量印在腦中,無論是通過對原文進行標注的方式,還是默念幾遍強化記憶的方式。
在明確題目要求之后就要帶著問題到原文中去尋找答案。公務員考試中的篇章閱讀不同于其他考試的篇章閱讀,出題的順序并非從文章的開頭到文章的結尾,這也就意味著考生在作答時也并非從第一題順序做到最后一題,而是要有選擇性地安排順序。通過原文標注定位的方式,很多題目如:詞句理解題、代詞指代題、選詞填空題、病句辨析題等,并非需要通讀全文即可根據標注方式及時作答。此外如標題填入題、主旨觀點題、細節判斷題等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題目的特點和要求進行作答,通常要讀完原文再做分析。通常一篇文章后面設四到五題,作答時間應該控制在5~7分鐘之內,以5分鐘為最佳作答時間。
二、閱讀策略
在閱讀文章時考生要注意以下五個位置。
1.文章、段落的首尾句。
2.轉折、遞進、結論、條件等關聯詞引出的主題句和觀點。
3.標點符號引出的語句信息。
①“;”“、”(并列關系)
②“ ”(反語/援引/強調)
③“?”(設問/疑問/反問)
④“——”“:”(解釋說明)
4.援引中的正向援引“正如……”可以支持作者觀點,幫助理解作者意圖。
5.人名、地名、數字、英文、年份、括號略讀,但可用它們來確定細節判斷題語句信息的位置。從而確保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最大程度地提煉文章的有效信息進行辨別,提高考生的閱讀質量和做題效率。經過我們的研究發現,這種做題順序與答題策略是最為科學合理的,也是最為有效省時的。由于各位考生多年的做題習慣不同,一時間難以改變,因此一定要進行大量的練習來培養這種良好的做題習慣,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閱讀水平。
人文社科類
題 型 綜 述
人文社科類是指研究各種社會現象的篇章類型,一般包括經濟學、教育學、文化學、語言學、歷史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的內容。這一類型所占比例是篇章閱讀中的重中之重,考查內容主要體現在:對重點詞語、語境、意義的理解,對關鍵語句在文中的含義及理解,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對作者觀點及意圖的歸納、總結、推斷等。
真 題 點 擊
2005年北京市應屆畢業生公務員錄用考試真題
知識經濟的發展無疑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趕超發達國家的巨大機遇(如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縮短工業化階段的進程,即發揮后發優勢),但同時也使這些國家面臨嚴峻挑戰。
挑戰首先來自“知識”這一生產要素本身。經濟學家保羅·羅默指出,知識的生產、應用和擴散的效率與知識的積累及人力資本正相關。而正是在這兩點,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存在著巨大差距,這種差距雖然使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的選擇和應用方面可以有較大的回旋余地,但同時使得他們與發達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因位勢的不同形成垂直分工的關系,因而處于不利地位,甚至隨著新的技術壁壘的形成而形成新的“中心——依附”關系,加大貧富差距。例如,有跡象表明,近20年來,在全球的收入分配方面,情況逐漸惡化。從1960年到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基尼系數呈上升趨勢,從1960年的0.44到1989年的0.55。又據統計,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所得收入與最窮的20%的人口的收入比從1960年的11.1∶1增加到1989年的17.1∶1。可見,全球增長的好處并沒有平均擴散到所有國家,貧富差距還在加大。正如托夫勒所說:“知識的分配比武器和財富的分配更不平等。因此知識(尤其是關于知識的知識)的重新分配更加重要。它能改變其他主要權力資源的分配。”
挑戰更來自自身準備的不足,因為。知識經濟對于已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而言是生產力發展的自然結果,順理成章;對于首先要通過工業化改變二元經濟結構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則意味著要不甘落后、抓住機遇,就必須將工業化與知識化兩步并作一步走,即如果說在上一個百年,后發國家還有可能通過加速工業化過程追趕發達國家,那么在當今新的世紀交替之際,由于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以及科技進步轉化為經濟增長的過程不斷加快,后發國家已經沒有了從容實現工業化的可能。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顯然更加嚴峻。
中國正處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這使得在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加速發展的同時,還必須完成制度的變革,因而任務異常艱巨。
我們初步實現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目標,正在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與前兩步戰略相比,第三步戰略不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較,不是要達到“溫飽”“小康”這樣相對明確的指標,而是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是一個更加開放的、[a]指標,因而也是一個更加艱巨的任務。
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沒有擺脫傳統產業的束縛,經濟增長方式仍以外延擴張為主,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盡管我們多次強調“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但是,以高技術為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要的新型經濟,還沒有成為我國內涵式經濟增長方式的主題,就全國范圍而言,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全國就業人員總數不到5%,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不到15%,以知識密集型為主的服務貿易出口占全部出口不到10%。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不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就整體而言,由于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東部沿海地區某些大城市在某些方面還是具有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的。
1.知識經濟對于發展中國家的挑戰主要來自()。
A. 知識的生產、應用和擴散的效率與知識的積累及人力資本正相關
B. 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的積累和人力資本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
C. 發展中國家面臨更多的制度問題
D. 發展中國家自身準備不足
2.與知識經濟比較而言,工業化經濟發展最大的弊端是()。
A. 消耗稀缺的資源、污染環境
B. 造成了全球貧富差距過大
C. 形成了技術壁壘
D. 無法拉開發達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
3.文中談到發展中國家從對待機遇的角度看,應當如何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
A. 注意知識的積累B. 工業化和知識化并進
C. 發展新型經濟D. 快速實現體制改變
4.下列說法,不符合全文意思的一項是()。
A. 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它的核心在于創新
B. 知識經濟既有正面效應,也有負面效應
C. 當代經濟的發展緊密地依賴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
D. 關于知識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對其他資源具有強大支配力、控制力、滲透力
5.下列對我國的現狀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A. 我國東部廣大沿海地區已經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某些有利條件
B. 我國只有西部地區還沒有擺脫傳統產業的束縛
C. 我國西部地區沒有以高技術為產業支柱的新型經濟
D. 中國部分地區已經初步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
6.文中[a]處應填入的詞語是()。
A. 艱巨的B. 活躍的
C. 緊迫的D. 動態的
7.下列選項適合作為本文結束語的一項是()。
A. 知識經濟的時代已經來臨
B. 總之,面對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我們必須認真對待
C. 總之,我們必須發展知識經濟
D. 知識經濟真是讓人歡喜,讓人憂呀
8.根據上文,下列對基尼系數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基尼系數為0,則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
B. 基尼系數是衡量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標
C. 基尼系數越高,收入的差距則越懸殊
D. 基尼系數是最富有人群的收入和最貧困人群收入的比值
9.下列選項中,適合填在文中橫線上的一項是()。
A. 路遙知馬力
B. 磨刀不誤砍柴工
C. 機會只偏愛有準備者
D. 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遠
批注解析
[老師批注1]轉折詞“但”后是重點,引出該文論述的重點“存在挑戰”。知識經濟的發展無疑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趕超發達國家的巨大機遇(如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縮短工業化階段的進程,[老師批注2]閱讀時注意段落之間的層次,尤其是每段的句首,此段“首先來自”與下段“更來自”形成對應的遞進關系。即發揮后發優勢),但[老師批注1]同時也使這些國家面臨嚴峻挑戰。[老師批注3]正向援引某人觀點,從而引出本文作者的觀點。
[老師批注4]【引申】文中“這”指的是什么?【方法】代詞指代題關鍵在于尋找到相對應的指代對象,一般存在于代詞出現的前后句中,再根據具體情況分析指代對象。【解析】文中“這”指的是兩點,到前句中尋找符合指代含義的兩點即可。
前一句的句式為“A、B和C與D及E相關”,其中ABC為并存的并列關系,顯然“這兩點”指的是D和E,即“知識的積累和人力資本”。
[老師批注5]轉折后面引出該段觀點。
挑戰首先來自[老師批注2]“知識”這一生產要素本身。經濟學家保羅·羅默指出[老師批注3],知識的生產、應用和擴散的效率與知識的積累及人力資本正相關。而正是在這[老師批注4]兩點,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存在著巨大差距,這種差距雖然使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的選擇和應用方面可以有較大的回旋余地,但[老師批注5]同時使得他們與發達國家在國際分工中因位勢的不同形成垂直分工的關系,因而處于不利地位,甚至[老師批注6][老師批注6]遞進關系進一步強調該段的觀點,即“知識經濟會加大貧富差距”。隨著新的技術壁壘的形成而形成新的“中心——依附”關系,加大貧富差距。例如,有跡象表明,近20年來,在全球的收入分配方面,情況逐漸惡化。從1960年到80年代末,世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基尼系數呈上升趨勢,從1960年的0.44到1989年的0.55。[老師批注7]例子前后容易出現觀點,例子不用仔細閱讀,關鍵是注意尋找前后的觀點。
[老師批注8]“可見”這一引導詞引出重申的觀點“貧富差距不斷加大”。恰好與例子之前的觀點呼應,為“總-分-總”式的行文脈絡。[老師批注7]又據統計,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所得收入與最窮的20%的人口的收入比從1960年的11.1∶1增加到1989年的17.1∶1。可見,[老師批注8]全球增長的好處并沒有平均擴散到所[老師批注9]援引某人觀點,支持本文的觀點。根據托夫勒的話可以推知第4題D選項。有國家,貧富差距還在加大。正如托夫勒所說[老師批注9]:“知識的分配比武器和財富的分配更不平等。因此知識(尤其是關于知識的知[老師批注10]與上段首句“首先來自”形成對應的遞進關系,從而得出第1題答案,即挑戰主要來自于“自身準備不足”。其中原文的“更”與選項中的“主要”恰好為同義替換的表述,為答案的標志。識)的重新分配更加重要。它能改變其他主要權力資源的分配。”
挑戰更來自[老師批注10]自身準備的不足,因為。[老師批注11][老師批注11]閱讀到該段落時應該完成第9題的填空,正因為C項“機會只偏愛有準備者”,所以由于自身準備不足就會存在挑戰。C項的表述最貼近原文意思。知識經濟對于已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而言是生產力發展的自然結果,順理成章;[老師批注12]對于首先要通過工業化改變二元經濟結構的[老師批注12]一個簡單的“;”引導了一層并列關系的復句,前半句是對發達國家而言,后半句是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中國家而言,則意味著要不甘落后、抓住機遇,就必須將工業化與知識化兩步并作一步走[老師批注13][老師批注13]根據該句表述可知第3題,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要應對挑戰就要“不甘落后、抓住機遇,工業化和知識化兩步并作一步走”,即選項B“工業化和知識化并進”的同義替換。,即如果說在上一個百年,后發國家還有可能通過加速工業化過程追趕發達國家,那么在當今新的世紀交替之際,由于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以及科技進步轉化為經濟增長的過程不斷加快,后發國家已經沒有了從容實現工業化的可能。[老師批注14][老師批注14]【引申】后發國家不能迅速實現工業化的原因是()。
A. 后發國家的基礎薄弱,難以快速實現
B. 政治體制的束縛使得后發國家難以從容實現工業化
C.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持續加快所致
D. 后發國家二元經濟結構的限制
【解析】答案為C,恰好為原文的表述。
[老師批注15]通過“、”“同時”“還”幾個引導詞構成了一個并列關系的句群,即“應對挑戰”“加速發展”“制度改革”三者并舉,沒有孰輕孰重。【引申】該句“后發國家加速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制度改革”表述是否正確?【解析】錯誤。注意幾個并列句群之間的關系為并存關系,不能混淆成其他的邏輯關系。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顯然更加嚴峻。
中國正處在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這使得在應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加速發展的同時,還必須完成制度的變革,[老師批注15]因而任務異常艱巨。
我們初步實現了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目標,正在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與前兩步戰略相比,第三步戰略不是自己和自己的比較,不是要達到“溫飽”“小康”這樣相對明確的指標,而是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是一個更加開放的、[a]指標,因而也是一個[老師批注16]閱讀到該段應該完成第6題,A項首先排除,語義重復。C項是一個強干擾項,由于后半句的表述“因而也是一個更加艱巨的任務”而誤導考生選擇“緊迫”。這是由于考生沒有注意到“、”所引導的并列關系,空白處所需詞語應該與“開放”形成一種對應的并列關系,顯然D項“動態”要比B項“活躍”準確。【引申】這是一個更加艱巨的、[]指標,因而也是一個更加開放的任務。【解析】此時應該選擇C項“緊迫的”,恰好可以與“艱巨的”形成一種對應的并列關系。
[老師批注17]閱讀到該段應該完成第2題,即工業化發展的弊端。更加艱巨的任務[老師批注16]。
目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沒有擺脫傳統產業的束縛,經濟增長方式仍以外延擴張為主,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老師批注17]。盡管我們多次強調“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但是,以高技術為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要的新型經濟,還沒有成為我國內涵式經濟增長方式的主題[老師批注18],
[老師批注18]轉折詞“但是”引出此段觀點,即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現狀。就全國范圍而言,以高科技為基礎的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全國就業人員總數不到5%,其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不到15%,以知識密集型為主的服務貿易出口占全部出口不到10%。[老師批注19][老師批注19]舉例說明上句觀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不具備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老師批注20][老師批注20]轉折提醒考生注意中國發展知識經濟的現狀。就整體而言,由于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東部沿海地區某些大城市[老師批注21]對于細節性表述的把握,可以得出第5題答案為D,為概括性的部分表述。A項將原文中的“某些”偷換成為“廣大”,屬于擴大范圍。B項與C項表述過于絕對,根據“相對絕對法可以排除”。在某些方面還是具有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的。[老師批注21]
1.D【解析】 根據[老師批注10]可知“挑戰更來自于自身準備的不足”,其中文中的“更”與提問方式中的“主要”屬于同義替換,因此正確答案是D項。
2.A【解析】根據[老師批注17]可知,我國的經濟增長“以消耗稀缺自然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因此正確答案為A項。B、C兩項均屬于知識經濟的弊端,與提問不符。
3.B【解析】 根據[老師批注13]可知,“必須將工業化與知識化兩步并作一步走”,B項“工業化與知識化并進”恰是原文的同義替換,因此正確答案為B項。
4.A【解析】 一道典型的細節判斷題,通篇讀完原文后最后作答。該文主要講的是后發國家發展知識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并沒有對“知識經濟”做一個明確的界定,因此A項表述無從得出。根據原文表述可以概括,知識經濟既有正面效應,即使國家加快發展;又有負面效應,即使貧富差距加大,因此B項表述符合文意;根據[老師批注3]正面援引的觀點可知C項表述符合文意;根據[老師批注9]正面援引的觀點可知D項表述符合文意。
5.D【解析】 根據[老師批注21]可知“東部沿海地區某些大城市在某些方面還是具有發展知識經濟的條件的”,文中“某些”同義替換為D項中的“部分”,因此正確答案為D項。
6.D【解析】 一道典型的選詞填空題。根據[老師批注16]可知空白處應該與“明確”的含義相反,即“不明確”,換言之即“動態”。因此正確答案為D項。
7.B【解析】 一道典型的結語題。該題應該在閱讀完全文后馬上完成,此時對于文章整體的把握是最好的。作為一篇經濟方面的文章用詞必然客觀嚴肅,從感情色彩上考慮可以首先排除D項。作為本文結束語必然要概括本文的主旨。本文主要內容即論述知識經濟所帶來的挑戰,我們要如何應對。B、C兩項中都有“總之”這一結論性的引導詞,再根據表述可知B項更準確。C項強調的是要發展知識經濟,A項強調的是知識經濟時代來臨,均與原文的主旨不符。
8.D【解析】 一道典型的細節判斷題,選擇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此題注重考查考生經濟方面的常識。也可以根據“排同法”進行解答,其中A、B、C項的表述恰好完整地概括了“基尼系數”的內涵,因此D項表述有誤。
9.C【解析】 一道典型的語句銜接題,考慮話題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空白處的前一句提到了“挑戰更來自自身準備的不足”,是在圍繞“是否有準備”進行討論的,因此正確答案為C項。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