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1“國考熱”:倒不如直接抓鬮算了
來源:紅網發布時間:2010-10-26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11年度中央機關招考公務員報名已于24日24時結束,截至當晚19時,通過資格審核的考生已達124萬,已有4616人競爭國家能源局的一個職位。雖然報名已截止,但資格審核工作尚在繼續,有關專家預計,今年報考人數不會超過去年的146萬人。(10月25日《新京報》)
競爭最激烈職位比例為4616:1去競爭國家能源局的一個職位,這樣的比例感覺考上的幾率比中彩票都難,倒不如直接抓鬮解決算了。每年“國考”紀錄不斷刷新,但究竟有多少人肩負著“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去的呢?不少的則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功利色彩。國慶節間,收到一條朋友的祝福短信,挺耐人尋味的。60年代,到山上去,到鄉下去,到貧下中農當中去;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隊去,到能生活得好一些的地方去;80年代,到大學去,到夜校去,到可以拿到文憑的地方去;90年代,到美國去,到法國去,到一切不說中國話的地方去;2000年代,到國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萬的地方去;2010年代,到黨政機關去,到公務員隊伍中去,到一輩子不失業的地方去,看似是一則順口溜卻又是一部現實曲。
4616:1的比例,數千人去爭一個熱門就業崗位,這對于任何國家都是不可想象的,接近100%的淘汰率,又是中國一大“特色”。據媒體報道,在美國40%的畢業生是選擇進入企業,報公務員的比例不會超過10%,而其他不是自己創業,就是繼續深造。在許多發達國家,公務員只是普通的職業,且風險還比較大,隨時會因遭到投訴而面臨“失業”。鄰近的韓國公務員考試非常平靜,在韓人眼里,公務員并不是太讓人眼熱的職業。在中國公務員儼然就是高福利、高收入、低風險、體面工作的代名詞,就是到了一輩子不失業的地方去了。
著名制度經濟學家諾斯認為,人們認為社會不公平,其實是覺得他們每增加一分投入到生產中去,進行“生產性努力”,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相反,有些人只把精力放在企圖從社會已有的生產成果中分得更多的份額,進行“分配性努力”,卻真的能夠得逞。這個時候,必然有更多的人不愿再將自己的努力放在生產上,轉而放在分配上,經濟增長就將陷入停滯。
國考熱其實背后反映的是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和社會的公平正義欠缺。個人通過合法經營、誠信勞動卻富裕不起來,仍對未來醫療衛生、子女教育、住房問題充滿擔憂和不可預見性,而權力和資源的擁有者通過權力通吃、資源壟斷,輕松致富和地位提升。處于社會底層階級向上發展布滿了層層荊棘,驅使了對權力和財富的渴望者更多是熱衷“分配性努力”而不是“生產性努力”,從而加入公務員一輩子不失業隊伍中。如果社會的大量精英人才被公務員人才“抽水機”抽干后,缺乏了創新的動力與源泉,這樣的社會現象值得警惕。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