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學講義:腦機制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10-22
言語、思維的腦機制
大腦3個相互作用的機能結構單元,完成言語、思維的功能。首先,一些非言語活動區接觸外部事物產生知覺,作為形成概念的基礎。其次,語言功能區或概念形成區是位于額、顳葉皮層、基底神經節和間腦某些結構間的復雜網絡。這一功能結構可分為名詞、概念區、構詞與句子執行區和動詞調節區。最后,言語、思維調節的高級功能區,不僅在言語、思維功能間發生調節作用,也在言語思維和情感意志間發揮調節作用。如果這一高級調節區發生病變,就會造成言語思維貧乏和嚴重的衰退狀況。顯然,這一高級調節區位于旁海馬回附近的顳葉和額葉皮層。支持這種理論設想的科學事實多來自失語癥和精神分裂癥的研究。
論述用正常人腦作被試,什么實驗能夠證明言語思維和大腦兩半球功能的一側化?
⑴韋達試驗;對人腦兩半球言語功能進行實驗性研究的早期方法是韋達試驗。韋達首先應用異戌巴比妥單側頸動脈注射法選擇性地麻痹左腦半球或右腦半球,以考查人類言語功能的變化。他發現藥物注射后,在5分鐘之內注射藥的一側半球功能短暫喪失、除偏癱偏盲和偏身感覺障礙外,還伴有失語癥。如果注入藥物一側為優勢半球,則失語癥可持續2分鐘,隨后伴有認知不能和計數障礙。反之,藥物作用于非優勢半球,只能引起幾秒鐘的言語障礙,且不伴有命名和計數障礙。對言語功能來說,70%的人以左半球為優勢,15%的人以右側半球為優勢,還有15%的人兩半球的言語功能相等。
韋達試驗考查人腦對言語運動功能的不對稱性。
⑵雙耳分聽試驗則考查言語聽覺功能的兩半球不對稱性。通過立體聲耳機將成對的聲音刺激(但內容不同)送至雙耳,這樣連續給予聲音刺激,每次同時到達兩側半球的聲音刺激內容不同。最后請被試說出聽到的聲音內容。結果表明,言語性刺激的聽覺能力以左側半球(右耳)為優勢的人居多,右側半球(左耳)對音樂性刺激的分辨能力為優勢者居多;
⑶對語言視覺功能中兩半球不對稱性的實驗研究多采用速示試驗,將文字材料或非文字的簡單圖形材料在速示器中連續呈現。被試注視速示器的屏幕,每次快速呈現的材料由于時間極短,不超過200毫秒,來不及眼動和形成雙眼視野的變換。所以,速示器試驗保證每個半邊視野的刺激沿視覺通路投射至對側半球皮層中。根據反應時和錯誤率判定被試哪側半球為優勢。結果表明,對文字性材料大多數人以左半球為優勢,而對非語言文字的圖形材料以右側半球為優勢。
病人用隔裂腦來做實驗,正常人用麻醉做實驗。
割裂腦病人:兩半球間的胼體后部切斷
無論對正常北師還是對割裂腦病人的研究都表明,大腦兩半球在人類認知活動中的功能是不對稱的。左側大腦半球的語言功能和抽象思維功能優于右側半球;右側半球的空間概括能力的形象思維功能和情感性信息處理功能由于左側半球。
正電子發射層描技術(PET)對區域性腦糖代謝率和雪留戀的測定,核磁共振和腦CT對腦結構的層描技術,為正常人和病人語言思維能力的研究提供了新手段,在語言思維腦機制的研究領域中積累了學多的科學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