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國考申論熱點之:住房問題
來源:發布時間:2010-10-18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2011年國考申論熱點之:住房問題
華圖教育:葉曾平
2010年一部反映住房難的電視劇《蝸居》紅遍了大江南北。“買房難”,尤其是廣大中低收入人群“買房難”的問題已經成為了街頭巷尾群眾們熱議的話題。在CCTV2的電視節目中,房價以及圍繞住房問題的一系列問題都成為當下人民最為關注的話題之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加了大筆墨重點說住房問題。從上半年陸陸續續出臺的各項住房政策讓我們看到政府治理房價過高問題的同時,也看到眾多開放商在這個過程中與政府打起了持久戰。在這個沒有硝煙的博弈中,廣大群眾能否獲得最終的利益。政府能夠更有效的規范和管理房地產市場,都成為2010年最讓群眾們期待的問題。因此“住房問題”不得不成為廣大考生應該重點了解的問題之一。
一、我國目前的住房現狀
2l世紀是我國城市化和房地產業快速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當前,房地產業已經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十一五”期問,全國竣工面積接近13億平方米,建筑保有量和新建規模居于世界前列。至2006年底,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超過27平方米,比2000年提高了7平方米,已經達到了世界中高收入人群的居住水平。但與此同時,我國房地產業在快速發展中出現了房價飛速上漲、住房超前消費、非理性消費、投資性住房需求旺盛、城市居民購房壓力加大、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關系到房地產市場的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關系到城市居民住房消費可持續發展。
“房地產業的發展和住宅建設必須充分考慮我國人口多、土地少的基本國情和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合理引導消費住房需求和消費模式。”要“強化節約意識、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能環保汽車,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
二、住房難問題的原因
(1)中國人多地少、資源短缺的基本國情和城市化京城是當下住房問題的核心問題。我國有l3億人口,2005年末,我國城鎮人口5.6億,占總人口的42.99%。從“十一五”到2020期間,每年人口城市化率將達到1%1.5%,也就是說城市化的推進使每年將有1000多萬人進入城市。1000多萬的龐大數據直接導致了城市住房難問題。
(2)物質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產率效率低的粗放型發展特征制約發展。我國住宅建筑的單位能耗為發達國家的3倍~4倍,住宅建筑用鋼平均每平方米55公斤,比發達國家高出10%~15%,水泥用量為每平方米221.5公斤,每1立方米混凝土比發達國家要高消耗80公斤水泥。住宅使用能耗占總能耗的20%,如果加上建材生產和制造過程中的能耗,住宅總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37%,是名副其實的能耗大戶。高耗能直接導致原始成本的耗費增大,也從一個側面激化了住房問題,抬高了房價。
(3)當下中國的總體發展階段處于一個次發達階段。不能完全達到高房價的要求。我國雖然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但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世界上處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城鄉之問收入差距較大,中國最富有的20%的人,差不多占有社會全部收入的一半,中產階級階層還處在起步階段。按照一般 規律 ,住房消費模式應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相適應。因此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在其中就尤為突出。
(4)很大一部分居民過于熱衷把住房作為投資品的屬性。許多城市居民投資性購房比例達20%,在房價上漲較快的城市,這種比例還要高。許多二次或多次置業者的購買目的純粹就是投機套利,“溫州炒房團”、“山西炒房團”等就是單純投機套利的代表。
(5)部分開放商片面追求個人利益而忽視公眾利益。在我國,住宅建設還是資源消耗型的粗放型生產,住宅產品能耗高、質量低和性能差,目前住宅使用能耗為相同氣候條件下發達國家的2倍一3倍。住房生產和日后的使用,其能源消耗占到我國能源總消耗的32%。住房用地占到全部建設用地的50%LlJ。少消耗一度電,少占用一點地,是對國家和社會都有益的事情。但是由于采用新技術、新材料對住房價格有一定拉升,使得房地產開發商寧愿采用淘汰技術,也不愿意提高成本。
三、解決方法
(1)政府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如公租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這些保障性住房的建設與供給。是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最基本的政策,由政府出資或資助建設的,從而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政府當加快設立住房保障局,統籌協調全國經適房建設。在現有住房交易登記電腦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統一的公民住房數據庫,登記公民住房的前世今生(公房、售后公房、商品房)等情況。
(2)抑制投機性購房行為,提高二套、三套的首付率。倡導正確的消費觀念。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加強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宣傳,改變傳統、落后的消費理念和強化節約意識,形成文明節儉的社會風氣,這樣才能把觀念轉化為行為規范
(3)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完善節能的經濟政策。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借助稅收、價格、信貸等經濟杠桿,鼓勵推廣應用有利于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和新產品。在項目建設上,要建立規范的質量保障制度,通過消費市場約束機制,抵制劣質、有毒材料的使用。在保證建筑功能質量的前提下,采取節能技術與管理措施,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達到舒適、節約能源和改善環境的目的。
(4)規范房地產秩序,加快建立和完善住房管理體系和統計制度,為制定住房政策及妥善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提供決策支持。住房普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對我國政府準確把握住房市場的供求狀況和國民住房需求特點,及時制定和調整住房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決策支持作用。但是,我國住房領域還沒有形成比較完善的統計制度和管理體系,住房登記制度剛剛開始起步,國家也從未開展過住房普查工作。可見,我國住房政策的研究制定還缺乏比較準確和全面的數據支持,政府應在多大范圍和程度上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也難以做到心中有數。因此,當前有必要對全國,特別是大中型城市的住房狀況盡快進行普查,并加快推進住房統計制度和住房管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國家及有關部門制定切合我國實際、合理有效的住房政策,更好地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提供必要的決策支持。
(5)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優化住宅結構,推廣小戶型、緊湊型。優化結構,是指以市場需求為準繩,使住宅的供給結構與收入結構和消費需求結構相適應,滿足不同層次的住宅需求,使有限的住宅用地在各個層次中達到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地節省土地。借鑒日本和香港等人多地少國家和地區經驗,加強戶型控制,尤其應大量建設中等檔次、面積適中的中小戶型住宅,充分滿足中低收人者的住宅需求。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出發,多建與此相適應的大眾住宅。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