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20年前—1990年10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關于設置和試辦工商管理碩士學位的幾點意見”,正式批準在中國設立MBA學位。次年,1991年,教育部批準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人民大學和南開大學等9所高校試行培養MBA研究生,開啟了中國MBA教育歷史性的一頁。 20年后—2010年9月,“2010年度中國最佳MBA排行”發布。此刻,中國MBA教育已得到長足發展,培養院校從9所增加到182所,每年招生規模從初期的94人增加到現在超過3萬人。MBA教育為中國經濟發展,不斷輸送著優秀的管理人才。而清華經管、中歐、北大光華、上海交大安泰等知名商學院也與國際接軌,逐步躋身亞洲乃至世界頂級商學院的行列。 自2004年開始,中國發行量最大的財經管理雜志《經理人》按照國際公認慣例,以獨立第三方身份,每兩年對中國在辦MBA項目進行一次調研,發布“中國最佳MBA排行榜”。到2010年,已進行到第四屆。我們針對商學院的調查范圍,從最初不到40所,擴大到60所,排行榜也從最佳20強,擴大到30強。《經理人》“中國最佳MBA排行榜”為推動中國工商管理教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已經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每兩年進行一次排行,讓我們有充足的時間發現并分析中國MBA教育的變化情況,尋找到未來發展和變革的方向。如往屆一樣,在“2008年排行”之后的兩年中,中國MBA教育發生了很多變化,如2009年新批55所院校,使有資格開辦MBA的院校總數上升到182家,若加上中歐、長江等獨立商學院,總數已接近190家。另外,金融危機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中國MBA教育的發展,并間接推動各大商學院進行課程及招生的改革,緊跟國際MBA發展的大潮流。 在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和經濟背景下,本年度的排行將有哪些新變化呢? 前十強座次盤整 本年度綜合排行第一的位置,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MBA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MBA共享。這是自該排行榜編制以來,首次出現并列第一名的情況。到今年,清華經管已連續四次蟬聯第一,繼續在師資、品牌、企業對畢業生評價等重要指標上保持領先。而過去幾屆排行中,中歐的綜合得分一直以很微弱的差距,排在清華經管之后,本年度上升到第一位、與清華并列,主要得益于畢業生薪酬、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優勢。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繼續保持第三名。需要強調的是,雖然北大光華排在清華和中歐之后,但其綜合得分、各評價指標單項得分,都與排名第一的兩家商學院差距非常小,尤其在MBA畢業生對商學院的滿意度上,北大光華拿到單項第一。事實上,論綜合實力,這三家商學院相距較小,清華經管和中歐在過去兩年中,不間斷地進行積極變革,使其保持并加固了領先優勢。 與上屆排行相比,第四和第五的得主沒有變化,依然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MBA、中山大學MBA(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和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合并排名),這兩家學院在各自所屬區域,有非常強的品牌號召力,同時也說明,一些老牌商學院通過多年沉淀,總體實力很穩定,反映在排行榜上的名次波動不大。 排在第六名的是長江商學院,較上屆提升了兩個名次。長江商學院MBA起步較晚,但依托強大的品牌推廣能力和國際化師資實力,這幾年發展非常快速,2008年排行時首次進榜就位列第八,今年再升兩個名次。雖然長江商學院每年招生數量較少,但其生源質量很高。 位列第七和第八的,分別是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排在第九位的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是本年度名次提升最快的MBA項目,上一屆排名第14位。從具體指標來看,主要是得益于就業指導、薪酬、MBA畢業生對商學院的滿意度,這幾個指標有明顯優化。第十名為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其在東南沿海依然保持強大號召力。 后20強排位變化大 從后20強的分布來看,除了少數幾所在北京和上海的商學院外,其它均為各個區域里品牌和實力最強的院校,可謂區域MBA項目的龍頭。譬如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吉林大學商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等。它們中,有部分MBA項目,除了在本地保持住較大的優勢外,還將授課地點拓展到全國范圍,多地招生、多地辦學。 總體來看,后20強的名次變化較大,并有4所商學院MBA項目第一次入榜,也意味著會有4所商學院跌出榜單。 提升較快的像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上海財經大學MBA學院、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吉林大學商學院、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等,至少都有三個名次的上升。這種積極變化主要是得益于它們在教學和招生上,進行主動的改革和拓展,而不是抱著以往的成績止步不前。 與此相對應的,有多個項目下滑較快,甚至跌出排行榜。從《經理人》實際調查來看,下滑者的主要表現為:報考人數和實際招生人數逐年減少,學院品牌吸引力逐年降低,生源質量不高,教學改革鮮有突破,畢業生滿意度不高。因此,有4所商學院跌出30強,這些項目在上屆排行中相對靠后,進而在本年度被其它商學院取代。 本年度有4所商學院MBA項目第一次殺進排行榜,它們分別是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東大學MBA教育中心、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作為地方或行業性的品牌院校,這幾所商學院進步非常快速。 從后20強的排名來看,名次有升有降,有進有出,競爭同樣很激烈。這也是在提醒各商學院,要不斷進行積極的改進和優化,提升辦學質量和生源質量,不可墨守成規,吃老本。 本年度調查的三大發現 過去兩年中,受經濟環境、新增院校、行業政策變化等影響,中國MBA教育呈現出多種變化態勢。 ● 其一,MBA改革將成為主流趨勢 MBA課程和招生改革是近兩年以及未來最大的趨勢之一,以清華經管、中歐和上海交大安泰學院為代表。相對而言,清華經管的改革較為徹底,從2008年開始進行MBA課程改革,到2009年新版課程啟用,增加了大量軟性技能培養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今年則推進招生改革,試行提前面試;中歐的課程改革也進行了兩年時間,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增加針對中國本土的和培養領導技能的課程;招生改革方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行動較早,試行提前分批面試的新招生制度,挑選工作經驗和考試成績均優秀的生源。 MBA改革之路上,中國頂級商學院已經先行了一步。這將是大勢所趨,未來,其它商學院也將跟進,通過改革來適應新變化、新需求和新競爭。同時,改革將會帶來培養成本的增加,部分商學院會提前醞釀學費漲價。 ● 其二,去年畢業生首份工作薪酬下滑 本年度排行中公布的薪酬數據,是以2007屆MBA畢業生為調查對象的數據。同時,《經理人》也對2008屆、2009屆等屆MBA畢業生的薪酬情況進行了監測,結果顯示,2009年MBA畢業生的首份工作平均薪酬,較之2008年畢業生的首份工作平均薪酬,有一定程度的下降,降幅大約在15%左右。對比往年的調查結果,在2009年之前,同一所商學院,歷年的畢業生畢業后首份工作薪酬都是逐年增加,唯獨2009年開始下降。 究其原因,導致這種結果的因素大概有兩個:一是金融危機對畢業生就業和薪酬的影響,2009年總體失業率較高,企業紛紛降低了用人成本;二是這批畢業生入學年齡較低,多數為80后,其年齡和職位偏低,進而薪酬也較低。 ● 其三,優質生源加速向知名學院集中 從2010年開始,國內開辦MBA教育的商學院已經超過182家,整個態勢不僅僅是兩極分化的問題,而是呈多極化態勢。從今年的調查情況來看,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知名商學院對考生的吸引力逐年增加,錄取比例達到了7:1甚至是8:1,在商學院較弱的一些地區,大批考生涌向北京和上海的商學院。 未來,當清華、上海交大等提前面試的招生改革深入推進后,將會吸納更多的地方優質生源,如果區域性品牌院校不加緊改革步伐,未來在優質生源的競爭中,將會大大地落后,由此為導火索,將會導致全方位的落后。 附文: 2010年“中國最佳MBA排行”調研說明 2010年,《經理人》仍延續2004、2006和2008年度成熟的MBA排行規則,按照國際公認慣例,從MBA畢業生、企業雇主、商學院三個方面入手,全方位對MBA商學院進行排行調研。主要調研內容有:商學院的師資實力、教學管理和就業服務等;MBA畢業生對商學院的滿意度和薪酬;企業雇主對MBA畢業生的綜合能力、職業道德等的評價。畢業生方面,本次調研主要面向2007年的MBA畢業生。 本年度重點調研的范圍是60所院校的MBA項目,在2008年55所基礎上,新增了5所,最終排出前30名。《經理人》委托第三方來執行本年度對商學院部分的數據調查。經過以往三屆的成熟運作,眾多商學院對《經理人》排行的獨立性、第三方、公開、公平、公正原則,有了高度認可,故絕大多數受邀商學院均積極參與填寫問卷,提供畢業生名單,協助調研。對積極配合的商學院,《經理人》均對其問卷進行獨立審計和核查,確保真實完整。對不積極配合的商學院,《經理人》開展獨立第三方調查,包括匿名電話訪問、桌面研究(二手數據搜集)、校友提供等方式。 學生方面,《經理人》多渠道進行復合式調查。首先是要求商學院提供其MBA畢業生全部名單,隨機抽樣調查和E-mail整體邀請調查。并通過向企業人力資源部調查,以電子郵件、網上公布問卷等方式進行調查。MBA畢業生受調查人數均滿足統計學的要求。在企業對商學院及畢業生評價方面,《經理人》通過數據庫,向企業董事長、CEO、副總裁、總監等10多萬高級管理者,以及向人力資源部發放問卷,展開有效調查。 未來,《經理人》還將按照國際慣例,兩年一度地推進該項調查,打造中國最權威的MBA排行品牌。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1浙江大學秋季MBA招生提前批面試政策 |
|
閱讀下一篇:下面沒有鏈接了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