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脾喜燥惡濕,脾氣主升
來源:互聯網絡發布時間:2010-09-30
脾喜燥惡濕
喜燥惡濕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與胃的喜潤惡燥相對而言。脾之所以有喜燥惡濕的特性,與其運化水液的生理功能有關。脾氣健旺,運化水液功能發揮正常,水精四布,自然無痰飲水濕的停聚。也不被痰飲水濕所困,如清代吳達《醫學求是》所說:“脾燥則升。”若脾氣虛衰,運化水液的功能障礙,痰飲水濕內生,即所謂“脾生濕”;水濕產生之后,又反過來困遏脾氣,致使脾氣不升,脾陽不振,稱為“濕困脾”。外在濕邪侵入人體,困遏脾氣,致脾氣不得上升,也稱為“濕困脾”。由于內濕、外濕皆易困遏脾氣,致使脾氣不升,影響正常功能的發揮,故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謂“脾喜燥而惡濕”。臨床上,對脾生濕,濕困脾的病證,一般是健脾與利濕同治,所謂“治濕不治脾,非其治也。”
脾氣下陷的病機主要有二:一是脾氣虛衰,無力升舉,又稱為中氣下陷,當健脾益氣治之;二是脾氣被濕所困,不得上升反而下陷,治當除濕與健脾兼用。
脾氣主升
脾氣主升,是指脾氣的運動特點,以上升為主,包括升清和升舉內臟兩方面生理作用。
(1)升清:“清”是指水谷精微等營養物質。脾主升清,是指脾氣的上升和轉輸作用,將胃腸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輸于心、肺等臟,通過心、肺的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濡潤全身。若脾氣虛衰或被濕濁所困,上升和轉輸功能失常,則致水谷精微和水液的輸布運行失常,氣血的化生和輸布障礙,人本各臟腑組織器官竅得不到精氣血津液的滋潤、濡養和激發、推動作用而失去正常功能,出現各種病變。
脾主升清與胃主降濁相互為用,相反相成。“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清代葉桂《臨證指南醫案·脾胃門》),脾胃升降協調,共同完成飲食水谷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傳輸。若脾氣虛弱而不能升清,濁氣亦不得下降,則上不得精氣之滋養而見頭目眩暈,精神疲憊;中有濁氣停滯而見腹脹滿悶;下有精氣下流而見便溏、泄瀉。
(2)升舉內臟:脾主升舉內臟,是指脾氣上升能起到維持內臟位置的相對恒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氣上升而胃氣下降,升降協調平衡,是維持臟器位置恒定不移的重要因素。若脾氣虛弱,無力升舉,脾氣下陷,可導致某些內臟下垂,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陰挺)、脫肛(直腸脫垂)或眼瞼下垂等癥。臨床治療內臟下垂病證,常采用健脾升陷的補中益氣湯治之。“中氣”是脾胃二氣的合稱,故脾氣下陷也稱為中氣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