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對策題與策論文解答的“小大”之別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10-09-07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從所給定的資料中發現和界定問題并作出評估或權衡,而且還要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對策是申論考試的關鍵環節,這種能力的考查主要體現在對策題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經驗或行政管理中的解決問題的常用方案提出相關對策,答對策題通常不超過400字。而申論作文中也常考查對策論文的寫作,寫策論文時字數比對策題多,常要求800至1000字。這兩種題型都是有關策論的表述,考生往往會迷惑:對策題中的對策和策論文中的對策一樣不一樣?能否直接用對策題中的對策來解決策論文的問題?甚至有些考生寫策論文時把前面對策題的解決方法抄到策論文中。其實,對策題與策論文的寫作存在著“小”、“大”之別。
以2010年國考(地市級)申論真題為例:
第三題:A市市政府準備大力宣傳推進對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工作,請你結合給定資料,以市政府工作人員的身份,草擬一份宣傳綱要。(20分)要求:1.對有關宣傳內容的要點進行提綱挈領地陳述;2.體現政府精神,使全市各界關心、支持污染整治工作;3.通俗易懂。不超過400字。這其實是一道公文型對策題。
第四題:結合給定資料中的具體事例,以“海洋的健康”為題目,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40分)要求:1.中心明確,事實與觀點緊密結合;2.言語暢達,條理清楚;3.總字數800~1000字。從文章題目可看出這是要求寫策論文。
這兩種題型都要寫出相關對策,都是關于海洋的對策,那兩者有何區別呢?
從對策題來看,對策一定要有針對性、可行性,并要準確全面,在不考慮公文格式(宣傳綱要)的前提下,這篇對策的寫作肯定要緊密聯系資料中的問題和政府已經進行的污染整治工作。在給定的第四個資料的第二個自然段中A市市政府已經采取的措施有:“2006年1月,A市人代會通過《關于加強近海水域環境污染治理的決議》,確定將“A市近海水域的污染整治”列為政府必須無條件完成的一項“鐵任務”。《決議》內容簡單明了,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措施和目標:市政府組織開展近海水域環保狀況勘察調查,制定年度治理計劃;加快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控制近海陸源污染物排放;加強環境監管,鞏固治理成效;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征收超標排污費;監督企業完善治污設施并保證正常運行,確保達標排放;落實縣(市、區)長環保目標責任制和重點鄉鎮領導干部環保績效考核制度,督促本地區污染源治理。”
從這些措施中可以引申出政府方面能采取的方案能切實體現出政府精神,“政府方面:組織開展近海水域狀況調查并制定相關的計劃;加大投入,建設環保的基礎設施,控制污染;加大監測和處罰力度;落實領導責任制。”另外從資料提及的另一個治污主體——企業,也可以政府采取的措施中提出策論“企業方面:引進高新技術,淘汰落后產能,節能減排。”而對于普通民眾常用的策略就是“樹立環保觀念,加強對政府和企業的監督。”所以解答對策題要與給定資料直接相關才能真正有針對性、有效性。簡而言之,對策題的對策肯定是具體的、直接來源于相關問題的。
作文中的策論文則不然,以“海洋的健康”為例,需要提出如何解答海洋污染的策略,這個策略與對策題政府治污有所不同,它是對整個資料大問題的解決,要從整體出發,有“大”的方案。
如:“首先,制定科學規劃,創新發展思路。政府要通過嚴格勘查和調研,制定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科學規劃,并上升到法律層面,強化執行力度;相關海域管理部門要打破‘重經濟、輕環保’的陳舊思維,重視環保之于經濟發展的長期效應,做到統籌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資源開發模式。其次,進行科學開發,避免‘環保錯位’。要合理開發海洋資源,優化產業布局,根據各地資源特點確定合理的開發方式;政府要強化責任意識,完善問責制度和績效考核制度;引導民間組織、公民等社會各界參與改變和修復海洋環境;打破‘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避免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并為環境治理付出沉重的經濟和健康代價。最后,推動海洋保護,加強政府監管。政府要確定保護的重點環節和關鍵領域;政府要加強對企業的監管,減少甚至杜絕資源浪費;淘汰落后產業,減少污染源;企業要提高生產工藝,引入治污設備,提高資源利用能力;鼓勵企業參與環境保護,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
這兩個雖然都是對海洋污染治理的對策,但一個從對策題的角度來解答一定要具體些,對策才能有效。而策論文對策一定要整體性才能關聯到整個資料的問題。因此對策題的答案不能直接抄到策論文中,對策題與策論文的解答是有“小”、“大”之別的。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