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單證員考試輔導:對于信用證中未規定確切“卸貨港”的爭議
來源:來源于網絡 發布時間:2010-07-01 10:22:47
在我們處理信用證項下有關單據,時常會在信用證中遇到這樣的條款:“Shipment from any Chinese port to any European port”或者“For transport from Shanghai to any Japanese port”(裝運從任何中國港口到任何歐洲港口,或者裝運從上海到任何日本港口)。
這是一個信用證規定“卸貨港”為歐洲或日本某一個“不明確港口”的典型案例。通常的理解是,受益人可以將貨物運到歐洲或日本的任何一個港口,都被認為是信用證所“允許”的。
但是在實務中往往會發生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受益人交來提單的“卸貨港”欄里也比照信用證條款打成“any Japanese port”,或者“any European port ”。
這樣的填寫是否合適呢?
遇到這種填寫提單的方法,通常的背景情況這樣是,由于船舶是由開證人承租并指定的。在貨物裝船時,有時開證人甚至不通知受益人這批貨物的最終目的地在何處。
有時,就是連受益人也無從了解這批商品的真正卸貨港在何處。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任何一個日本或歐洲的港口都可以作為卸貨港。
受益人的具體操作,提單也就按信用證的規定,在卸貨港欄(discharge port)欄里打上“any Japanese port ”或“ any European port” 。
議付行在審單時,遇到這種填法的單據不在少數,審單員常常以為只要做到單證的“表面一致”就行。這樣的表示方法的確為“表面相符”。因此,此種“不明確目的地”的描述也被不少審單員所接受。
但是筆者在做單時,的確多次為此遇到過開證行的“拒付行為”。例如,有一個信用證是這樣規定的:“Transport from Shanghai to any Japanese port”(裝運從上海到任何一個日本港口),價格條款為“FOBSHANGHAI”。
受益人在提單的“卸貨港欄”里,按照信用證規定打上了“any Japanese port”(任何日本港口)。
但是這套單據在寄單后,卻遭到開證行的拒付。對方所提出的不符點,英文原文是:“Bill of lading without specify the actual port of discharge”(提單中并沒有列明確切的卸貨港)。
他們繼續說:“it states that bill of lading is necessary to specify the actual port of discharge,so that consignee be able to see from the documents where he can take delivery of the goods shipped,also please refer to UCP500Art.23Ⅲ(B) as Japanese port contains similar qualification of “intended”in relation of port of discharge. The bill of lading must contain the name of actual port of discharge. We believe that shipping company can clearly know where the goods discharged and indicating in B/L and as beneficiary is the shipper. There is no point that he might not know the specific port of discharge.” (中文大意是:提單列明具體的卸貨港是有必要的。因為只有這樣,收貨人才能從單據上找到貨物是裝運到什么地方去的。請注意UCP500第23條Ⅲ(B)款,日本港口及相關的卸貨港有類似“預期”限制意義。因此提單必須要有一個具體的卸貨港。)
那么UCP500第二十三條B款究竟是怎么說的呢?原文如此:“含有‘預期’或類似有關卸貨港及或卸貨港標注者,只要單據上表示了信用證規定的裝貨港及/或卸貨港”。
在開證行的拒付電中,他們又爭辯說:“Japanese port with so much possible choice ,so it is no doubt that Japanese port contains qualification of ‘intended’ in relation of port of discharge”.(日本港口有多個可能的選擇,因此,無疑日本港口含有‘卸貨港’的概念)。平心而論,對方將“任何港口”和“預期”之類的限定詞相聯系有點牽強附會了,但是這的確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我們可以從國際商會出版物489號案例240中一個類似的例子,找到相近的答案。
該案例的發生情況與上述案例有相同點,即貨物是從馬來西亞出運的,目的地也是“any Japanese port”。
國際商會的大多數專家對此案例的回答,用英語表示是:“It is still necessary for the Marine Bill of Lading to specify the port in Japan .Therefore, a Marine B/L showing under port of discharge ‘any Japanese port’ would not be acceptable unless the credit were to expressly authorized such a general indication to be given in the B/L.” (海運提單仍有必要列出一個具體的日本港口作為卸貨港,除非信用證表明授權在提單上有注明。因此,海運提單上列明“任何一個日本港口”作為“卸貨港”是不能被接受的。)
但是國際商會銀行家委員會的“大多數專家”的意見是:“如果信用證明確注明,授權可以在提單上標明一個“不確定”卸貨港的提示,那么此提單將不構成與信用證條款的不符。”
從上述案例及國際商會專家們的意見來看,這是一個意見“有分歧”的問題。
在信用證實務中,如果遇到類似的條款,無論是受益人還是議付銀行,都要謹慎對待,不可簡單地認為只要“單證一致”就萬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