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認識的本質及其辯證發展 教學目的和要求: 了解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革命的,能動的反映論,分清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同唯心主義,不可知論,機械唯物主義的界限;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觀點,掌握認識發展的辯證規律,學會基本的科學思維方法,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自覺地去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教學基本要點: 1.認識的發生和本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認識論,徹底駁倒了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和不可知論,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反映論的根本缺陷,創立了以科學實踐 觀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能動反映論。認識的主體,客體及它們之間的實踐,認識和價值關系。認識的中介。實踐是認識的發生的現實基礎,是認識主體認識 能力形成的基礎,是認識的來源,發展動力和檢驗其是否真理的惟一標準。反映與信息選擇,建構的關系。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的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主體在反映中的創造性。認識對實踐具有的導向作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知行觀及其現代價值。 2.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 作為認識初級階段的感性認識及其特點。作為認識高級階段的理性認識及其特點。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認識過程中的兩次飛躍。感性認識的局限及向理性認識飛躍的必然性和條件。理性認識向實踐飛躍的必要性和條件。認識辯證運動的總過程。主體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認識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堅持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才能實現認識,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就應該堅持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就必須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適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3.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中介,是人們正確進行理性思維的基本方法。辯證思維方法主要有: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思考題: 1,簡述認識的主客體及其相互關系 2,為什么說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反映論 3,“我們的實踐證明: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它。”談談你對這段話的理解。 4,談談非理性因素在認識中的作用。 5,結合認識辯證發展的過程談談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的必要性。 6,試舉例說明認識的辯證發展過程。 第六章 真理與價值 教學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學習,使同學們了解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了解價值的屬性,明白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辯證關系,在學習和工作中,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同時,能夠科學合理的進行價值評價。 教學基本要點: 真理是標志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任何真理都是客觀真理,既具有客觀性,又具有主觀性,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一致。價值的內涵和基本特征。真理的價值性就是真理對實踐活動的功能性和意義。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標準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辯證關系。實踐標準與邏輯證明的關系。 思考題: 試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理觀 試用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關系的原理,說明應該怎樣對待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其他科學理論。 為什么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何理解真理標準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一 試述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的辯證關系。 試述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辯證關系及其現實意義。 第七章 社會歷史前提與社會基本結構 教學目的和要求: 明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了解社會經濟,政治,意識結構;自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觀察社會歷史現象。 教學基本要點: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唯心史觀的根本局限是片面夸大了精神因素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沒有看到精神因素背后起決定作用的物質因素及其規律的作用,片面夸大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馬克思和恩格斯依據科學的實踐觀對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做出了科學的解決。唯物史觀的創立結束了唯心史觀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統治,為人們觀察社會歷史提供了根本的科學方法論。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是一個整體。 2.從自然界向人類社會過渡的辯證法 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是連接社會與自然的紐帶。勞動在人和人類社會形成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是勞動使人類脫離了動物界,使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區分了開來,是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物質生產是人類歷史的發源地。勞動是解開人類歷史之謎的鑰匙。 3.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 作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地理環境及其在社會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生產方式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著決定作用。交往實踐及其形式與交往關系。經濟全球化是人類交往發展的結果,其實質是在新科技革命條件下生產的社會化和分工的發展。新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必將引起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革。為維護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生活條件,就必須努力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4.人類社會及其歷史的本質特征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生產實踐和生產方式構成了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決定著人類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文化觀念結構。社會歷史是自然歷史過程。人類社會同自然界一樣,在本質上是客觀的合乎規律的辯證發展過程。 5.社會經濟結構與要素 社會基本結構是指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社會關系總體的基本構成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構成社會經濟結構。生產力的內涵及構成要素。生產力的物質性和社會性。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進生產力是集中體現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并以此為標志的社會生產力。先進生產力是一個相對的,歷史的范疇,是相對于落后的生產力而言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表現形式。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歷史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過程。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先鋒隊,在其建立時就是以中國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走上歷史舞臺的,在此后它所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以及社會主義改革實踐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發展中國先進生產力。面對新的歷史挑戰,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生產關系的內涵及構成要素。生產關系的基本特征和類型。階級及階層的聯系與區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生產關系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 6.社會政治結構與要素 在社會結構中,在社會經濟結構的上面豎立的是社會的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社會政治上層建筑構成了社會的政治結構。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及其構成要素。在政治上層建筑中,國家政權處于核心的地位。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現代國家的類型。國家的職能和發展趨勢。國體與政體。 7.社會文化結構與要素 社會的思想上層建筑構成了社會的觀念結構。社會意識形式及其作用。文化的本質與功能。在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總體功能和作用是塑造社會主義新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還具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調節個人與社會相互關系,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發展的功能和作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在傳承和發揚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不斷進行文化創新,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過程中得以不斷發展的。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在社會發展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8.文明進步與社會的發展 文明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成果和財富的總和。人類文明主要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方面。人類在經濟領域中創造的財富和成果,主要表現為社會物質生產和經濟生活的進步,即物質文明。在政治領域中創造的財富和成果,主要表現為社會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進步,即政治文明。在文化領域中創造的財富和成果,主要表現為社會精神產品和精神生活的進步即精神文明。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這三個文明的發展狀況是社會發展水平的基本標志。在社會有機體中,經濟,政治,文化是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著的。實現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協調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基本目標。 思考題: 1,為什么說勞動是聯結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紐帶 2,為什么說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3,怎樣理解“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無產階級政黨為什么必須講政治 4,為什么說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5,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要做到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必須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第八章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與一般規律 教學目的和要求: 了解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活的有機體;明確人類社會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合乎規律的辯證過程;理解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根源在于社會本身內部經濟的,政治的和精神的等多方面因素。 教學基本要點: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發展變化,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這一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發展狀況。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構成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的規律。這一規律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一。社會形態及其演化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階段。 3.社會發展的動力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和科技進步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動力。“生產力標準”理論及其實踐意義。 思考題: 1,試簡述社會發展動力系統諸要素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2,如何理解社會基本矛盾之間的關系 3,什么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的理論依據是什么 4,根據社會發展基本規律,結合我國實際,論述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核心內容的基本路線。 5,如何全面看待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6,為什么說“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推動力” 第九章 人的本質,作用和發展 教學目的和要求: 使學生了解人的本質和屬性,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社會歷史的發展就是人的發展,社會歷史的總方向是前進的,但前進中又充滿了曲折;明確人的活動推動社會進步并與社會進步一起塑造著人的本質,規定著人的價值;明確社會進步的前途是共產主義社會。 教學基本要點: 1.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及其關系。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生活目的和意義。實踐活動是人的價值形成的客觀基礎。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社會主義條件下人的價值及其特點。中國傳統哲學中關于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養的現代意義。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 社會發展規律的實現離不開人的活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主要是指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個人特別是無產階級領袖在歷史上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社會進步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發展過程的客觀必然性與主體的選擇性。社會進步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4.人的全面發展與共產主義理想 自由與必然及其辯證關系。社會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是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根本價值目標。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階段性。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全面發展主要是指人的素質和能力的相對的全面提高。共產主義社會才是馬克思設想的那種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二者有著重要的差別,也有內在的一致。現階段,我們需要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通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創造前提和條件。為此我們應當牢固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 思考題: 1,應當如何把握人類社會進步的總趨勢 2,怎樣理解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 3,為什么說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實際行動 4,如何全面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有何重大的現實意義 5,為什么說共產主義社會是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社會 6,江澤民同志的“七一”講話如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
| 熱門資料下載: |
| < |
| 自考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自考大學語文詩詞復習要點(4)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精華筆記(一) |
|
|
| 【育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 |
|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 |
|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 |
熱點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