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擴大內需,應包括“文化內需”
來源:網絡 發布時間:2009-12-19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在應對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的“非常時刻”,國務院決定動用4萬億資金拉動內需,各地各部門也提出投資計劃,展開各種建設項目。欣喜之余,我更關心的是,其中有多少文化產業發展項目?不久前在山東舉辦的一個國際討論會的報道吸引了我,它的研討主題是:“面對勢必要經歷的經濟蕭條期,文化產業將受到怎樣的影響?文化產業是否有機會逆勢成長?”
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已經對部分文化產業形成負面影響。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美國金融服務業的廣告支出同比下降27%。在國內,從已經披露的14家傳媒類上市公司三季報看,傳媒板塊凈利潤增速表現不佳,出現虧損的公司由半年報的2家增加到5家。傳媒企業的很多廣告、策劃收入來源于房地產、汽車等目前受危機沖擊明顯的實體行業,業績下降在所難免。有些西方媒體據稱已經開始裁員。
需求有“物質”也有“文化”
但危機中有“危”也有“機”。就文化產業來說,傳媒業受打擊,家庭娛樂業卻有了好機會;高成本的影視制作受影響,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上的數字娛樂卻因此有了更大的市場。有人認為,基于新技術、性價比較高的文化產品,如家庭影院、手機增值服務、網絡游戲、動漫等將可能更受追捧,數字娛樂等新行業會有較大發展空間。危機不會減少孩子們對動畫片的熱情,相反會讓更多的成年人加入到看動畫片的行列中來。每一次經濟大變動都會以“日益降低的生產成本”逼著人們借助創新脫穎而出,催生一批新技術和新產品。
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即需求既有“物質”的也有“文化”的。隨著我國邁入小康、向建設全面小康社會努力,物質需求的滿足程度上了一個水平,于是,如何讓人們的文化需求越來越好地得到滿足,成為人均GDP達到2500美元以后的一大課題。“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建設過程的“融合”,實踐中我們已有經驗的積累。東方明珠塔、上海大劇院、上海體育場等代表新時期上海新水平、新追求的文化設施,不都是運用現代經濟運作方式建造起來的嗎?“網球大師杯”等國際一流賽事的引進和舉辦,也借用了現代體育的市場運作模式。我們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也要把握生產力要素中文化和科技含量日益增大的趨勢,善于利用各種機遇做強做大我們的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機遇之中,有經濟上行期間的機遇,“時不再來”、“時不我待”;也有經濟下行時期,甚至危機時期的機遇,“柳暗花明又一村”,會出現新的發展空間。
開發新熱點激發文化消費
不少國際大都市如東京、巴黎、倫敦、紐約,不僅是經濟中心,是國際資本、商品、技術、信息的集散地,同時也是文化發展和交流中心,是多元文化交融、傳播和擴散的地點。發展文化產業,擴大文化交流,能給一個城市或地區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世界銀行一份《文化與持續發展:行動主題》的研究報告指出:“文化為當地發展提供新的經濟機會,并能加強社會資本和社會凝聚力。”早兩年,全球文化貿易量已達到總商品貿易量的10%。美國有一項統計數據常被人引用,即是上世紀90年代末美國的消費類視聽技術文化產品出口達到600億美元,超過航空航天業,成為第一大出口產品。2002年,美國的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出版等行業,一年銷售5385億美元,超過當年中國的GDP。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和軟件工業已超過航空工業。英國創意產業超過了鋼鐵工業所取得的利潤。這種種訊息,都值得發展中的上海充分關注。
我國新近出臺的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顯然為推動文化消費、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難得機遇。不少有識人士認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硬件”設施,現在是一個機遇;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內容”產品,現在也是一個機遇。甚至可以說是當務之急,因為隨著城鄉恩格爾系數的降低,人們的“內需”要求在提高和豐富中,物質消費的滿足程度已比較高,正轉向文化的、消閑的、享受性的消費,文化消費的比例自然會提升。所以,發展文化產業與國家擴大內需的目標具有一致性。文化消費在整個社會消費中具有熱點多、彈性大的特點,能不斷激發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擴大內需的關鍵,是開發新的消費熱點。如今的消費熱點要有現代性、新穎性、時尚性,需要有文化含量高的創意和策劃,需要有現代科技含量的注入。我們期待在應對世界經濟金融危機中,抓住機遇,擴大包括“文化內需”在內的“內需”。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