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衛生經濟學看中醫代表未來醫學發展方向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09-09-27
(一)中醫藥的經濟學優勢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各種醫療檢測設備日益增多,導致了醫療檢測費用迅速攀升;與此同時,以化學合成為主的西藥的研制費用也在不斷上升,研制周期不斷延長,如一個新的西藥開發在美國一般需要5-10年的時間,3-10億美元經費,導致西藥的價格不斷增長。因此,世界上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政府還是個人,都越來越難以支付日益增長的醫療費用,使得世界衛生組織“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標越來越難以實現。這種情況迫使各國政府不得不尋求抑制醫療費用上升趨勢的辦法。于是,人們逐漸把目光投向了中醫藥,愈來愈感受到了中醫藥不可抗拒的魅力。
在國外,如加納、馬里等國家,60%以上的高熱兒童在家里接受草藥治療,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草藥在農村很容易獲得。傳統醫學有時也是貧困患者唯一能負擔得起的衛生服務。如在薩爾瓦多,公立醫院門診治療一例腹瀉病兒童的收費可高達50美元,而傳統醫學醫生的治療費用則不超過5美元,甚至可根據患者的“富裕”程度以實物相抵。課題組在朝鮮考察期間發現,他們于1993年開始實行全民免費醫療。人均壽命從以前的36歲增加到現在的74.5歲,醫療覆蓋率高達80%以上。朝鮮今天比較窮,經濟欠發達,為什么卻能在醫療保健上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呢?這與他們重視發揮傳統醫藥作用,有著極其重要的關系。特別是其傳統醫學的非藥物療法在各級醫療單位使用非常普遍,考察人員所看到的每一個病房和科室都在應用非藥物療法。傳統醫藥在醫院的使用率為70%左右,現代醫藥的使用只有30%。各醫院使用的傳統藥物,70%以上由醫院自制。朝鮮的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但是他們能夠實行全民免費醫療,其醫療覆蓋率為什么高,人均壽命為什么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朝鮮各級醫療單位包括西醫院都非常重視傳統醫藥,充分發揮其重要作用,特別是傳統醫學中非藥物療法的重大作用。
在國內,人們去醫院看一個感冒,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的檢查費和醫藥費,是非常普遍的事情。而中醫治療一個感冒如果辨證準確,只需抓上幾元或十幾元錢的中藥就能完全解決問題。另外,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在治療SARS過程中,采用以中醫為主的治療方法,花費最高的一個患者也只用了5000元人民幣,不僅痊愈,而且沒有后遺癥;而單純西醫治療平均一個患者10萬元人民幣,且有后遺癥;香港則約需30-50萬港幣,高的可達百萬。從衛生經濟學角度來看,中醫藥的經濟價值不可忽視。
(二)中醫藥的生態學優勢
中醫治病之道是恢復生態學,養生之道是發展生態學。中醫治病注重發揮人體自身的調節作用,無論是藥物療法還是非藥物療法,都遵循兩個原則,即“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也就是說,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從人體整個系統去調節平衡狀態,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西醫治療是對已發疾病,采用“對抗式”醫學模式,使人體理化指標達到某個標準,雖然其療效明確且對致病原有強大的殺傷作用,但其毒副作用十分明顯,往往引發較為嚴重的醫源性或藥源性疾病,污染患者體內環境。因此,“回歸自然”潮流的實質就是重視和運用傳統醫學方法來防治疾病。
美國醫療水平和設備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之一,但目前仍有70%的疾病無法解決,且美國西醫能夠治療的那30%疾病,誤診率也高達50%.西方醫學雖然有許多閃光點,然而,恰恰在閃光點的背后,體現出了西醫的局限性。如磺胺類藥物和抗菌素的問世,使大量細菌性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細菌抗藥性問題、抗生素過敏問題、引發正常菌群失調等問題,破壞了人體環境的生態平衡。西醫借助于分子生物學的種種檢測手段,確實能對疾病做出精確的診斷,但是,在分子生物學水平上,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心理屬性都沒有了。化學合成藥的大量涌現,使西藥出現了一度輝煌,但是,因化學合成藥的毒副作用而帶來的大量藥源性、醫源性疾病,卻已成為當今西醫界最感困惑的重大難題。1998年,美國因藥源性反應住院搶救者高達216萬人,其中死亡者10.6萬人,經濟損失40億美元。1997年,我國210萬人因西藥藥物反應住院,19萬人因此而死亡(相當于我國每年死于10余種傳染病人數總和的12倍)。據中國中醫科學院岳鳳先研究員統計,新中國成立40年間,中藥毒副反應的報道僅5000例,且多屬用藥不當。可見以抗生素為武器、以病菌為靶點、以人體為戰場的外因論治療學說,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性。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醫學觀念開始轉變,重視以中藥為主體,融砭、針、灸、導引按蹺、推拿、按摩等綜合性療法于一體的醫療體系。中藥大多源于自然界的動物、植物或礦物,其針對致病原的直接殺傷力往往不如西藥,但由于用其四性五味、升降沉浮和歸經來調整人體平衡,辨證論治,而非直接對抗疾病,因而其毒副作用相對于化學合成的西藥小得多。加之,數千年來,中藥多以復方治病,通過中藥間的相互配伍,起到了增效減毒的作用,進一步降低了毒副作用,因而,中醫藥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從這個意義上講,以中醫為主體的醫療體系,將成為世界范圍內人類醫學發展的趨勢。
(三)中醫藥的預防學優勢
現代醫學預防模式,只重視疫苗的作用,只重視環境衛生,而忽視了中醫養生作用。人們一聽說要發生流感,只知道疫苗能防治流感,而不知道中醫的許多食療養生預防流感以及中醫非藥物療法防治流感的效果。面對今年的禽流感和可能引發的人流感,令人類恐懼和無奈的根源,是西醫自身的局限性。疫苗對于病毒結構相對穩定、無明顯變異的流行性疾病,如天花、麻疹、小兒麻痹等的預防作用明顯。但是遇到SARS、H5N1這類呼吸道病毒,情況就不同了。人們急于研制疫苗,疫苗研制出之后,病毒卻又變異了,疫苗對于變異的病毒不起作用,達不到預防流感的目的。這類病毒常處于不斷的變異之中,它像“移動的靶點”那樣,總是讓西醫跟在后面捕風捉影。而西醫總是出現了病情找病毒,針對病毒找藥物。越尋找特異性藥物,越是找不到。所以單獨依靠西醫來預防病毒性疾病,則顯得格外被動。相比之下,《黃帝內經》中“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思想,則顯得格外重要,通過中醫的各種養生保健方法,即可不得這些病毒性傳染病。
據《中國疫病史鑒》記載:西漢以降的兩千多年里,中國先后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醫的有效預防和治療,都在有限的地域和有限的時間內,控制了疫情的蔓延。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那樣,一次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我們首先應當感謝中醫,感謝我們充滿智慧的祖先。因此,在預防疾病方面,采取以中醫為主,中西醫并重的預防措施,有利于社會和經濟穩定發展。
西方公認的“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在公元前400年就曾經指出,“我們應該以食物為藥,飲食就是你首選的醫療方式”。這一論斷同中醫理論“寓醫于食”不謀而合。中醫養生,從太極拳到坐禪靜心,有動有靜,老少皆宜,或清晨或晚上練一遍,全天神清氣爽、精力充沛。中醫防病,春夏秋冬四季,從食補食療,到拔罐刮痧,許多民眾都從中醫中學習了一套預防疾病和對治小患的辦法。中醫治病,從使用中草藥到針灸、推拿,許多中醫醫生都有一整套對治一般疾病的方法,且治療方便、價格低廉、效果顯著。據國家“九五”攻關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我們在養生保健上投資1元錢,就可以節約8元錢的醫療費和100元錢的搶救費。從衛生經濟學角度看,中醫藥養生保健將是未來人類醫療保健的基礎。也是中醫走向世界的基礎之一。
(四)中醫防治重大疾病和傳染病的優勢
人們通常認為,中醫只能治療慢性病、老年病。其實,中醫是在治療傳染病中發展起來的。東漢建安年間傷寒病大流行,張仲景總結臨床經驗,提出了《傷寒論》,有效制止了傷寒傳播,從此奠定了中醫診斷和治療的理論基礎。明永樂到崇禎年間多次大疫,吳又可的溫病論和葉天士的“衛氣營血”辨證,形成和完善了溫病學說,中華民族在制服傳染病上又進了一大步。近幾十年來,中醫在一些重大疾病的防治作用也十分顯著。1956年石家莊流行乙型腦炎,師仲景法用白虎湯,療效超過世界水平;1958年廣州流行乙型腦炎,鄧鐵濤教授參加救治,統計中醫之療效亦達90%,且無后遺癥;60年代廣東麻疹流行,死嬰不少,廣東中醫學院醫療隊用透疹清熱之法,所到之鄉村死亡病例便被制止。20世紀90年代,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對1988年上海以中醫藥為主治療乙肝重疊甲肝與1983-1988年美國本土西醫藥治療同類疾病的死亡率進行了統計對比,結果為“0.05%∶11.7%”,亦即中美的死亡率之比是“1∶234”。SARS防治期間,中醫作用已為世界衛生組織承認并高度評價。在艾滋病治療方面,我們課題組的調研結果表明,中醫藥的療效遠大于西醫藥,而且治療費用也遠遠低于西醫藥。
我國艾滋病的問題還相當嚴重,中醫藥的防治優勢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如果艾滋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有可能產生驚人的經濟損失。我國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若以艾滋病病人平均死亡年齡為35歲和中國人勞動年齡至60歲及每人每年創造社會財富約1.5萬元人民幣計算,平均因一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減少創造社會財富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約37萬元人民幣。按專家估計,目前我國艾滋病感染者已達84萬人,則全國因艾滋病病毒感染增加的醫療費用和經濟損失將達3108億元人民幣。如果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2010年,我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將達到1000萬人左右,隨之而來的經濟損失可達4600億至7700億元人民幣。這是從艾滋病患者的治療費用上來看的,可謂艾滋病對宏觀經濟的直接影響。
我國政府已經特別重視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但卻走入誤區,一方面將絕大部分精力投入疫苗研究,另一方面按西藥的研究思路,篩選能殺滅艾滋病病毒的中藥;中醫必須用整體論和辨證論治的思想,調整患者的身體狀況,破壞艾滋病病毒生存的環境和條件,提高患者的自身免疫力,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體現出中醫藥在防治重大疾病和傳染病方面的優勢。不客氣地說,只要辨證論治,我國今天生產的中成藥足以解決艾滋病問題,有誰組織中醫大量上臨床了?
(五)中醫藥具有不可替代的比較優勢
上世紀60-70年代,我國曾以世界1%的衛生費用,解決了世界22%人口的醫療保健,且人均壽命與發達國家不相上下,創造了發展中國家的奇跡,受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贊揚。一個基本原因是,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三級衛生網和赤腳醫生制度,以中醫為主、中西醫并重的農村合作醫療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如,70年代山西運城地區絳縣南凡公社,堅持種藥來鞏固發展合作醫療,全社種藥140畝,3年共收入35000元,除留自用外,還出售給國家一部分,實現了農民看病吃藥不花錢,使農村合作醫療越辦越好。地區政府不僅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到了基層衛生事業建設,而且經費撥款上也保證了農村這個重點,1973年運城地區總衛生事業經費400多萬元,其中320萬元用于農村衛生事業建設,占總經費的80%,使醫療保障覆蓋率高達85%以上,滿足了農民看病的基本醫療需求。
另外,對目前西方醫學束手無策的各類富貴病和所謂“亞健康”狀態,中醫的許多非藥物療法能起到根本防治作用。西方醫學尚未徹底攻克病死率較高的疑難雜癥,中醫有不少獨特方法應對,不僅價格便宜,而且療效也很好。如,西醫藥治療重癥心臟病缺乏有效藥物,治療手段不外搭橋、安支架、換心臟,治療費用需數萬元至數十萬元。而中醫藥采取保守的藥物療法,以北京寶仁中醫院薛延平大夫的寶命十二丹為例,病人每月服藥費用在600-800元之間,個別頑癥需要服藥二年左右,總費用約為2萬元。中西醫治療費用是10:1,甚至更低。可以說,基本實現了鄧鐵濤教授的“中醫搭橋中醫裝支架”治療心臟病的想法。
惡性腫瘤,西醫在臨床上主要采取手術、化療、放療三大治療手段,這種療法不僅費用高,而且副作用非常大,存活率也較低。李宗仁先生的直腸癌手術非常成功,卻只活了半年不到,且術后只在家呆了10天,其余時間一直住院。中醫按扶正祛邪的理論,采取內服外貼的方法治療,不僅能解除病人的痛苦,還能延長病人的存活時間,費用與西醫相比非常低廉。如,運城市扣獅腫瘤醫院院長崔扣獅,在30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接診了幾萬名癌癥患者,大多數是被省市級重點大醫院確診為不治之癥的患者,其費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每年大約在800—1000元,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每年費用大約在1200—2500元,90年代中期至上世紀末每年費用大約在3000—3500元左右,現在每年費用也還未超過1萬元,較復雜的多種癌癥患者,費用略高。其中,存活5年、10年的患者大有人在,而且復發的可能性很小。
近年來,許多國家公共和私人用于傳統醫學的支出顯著增加:在馬來西亞,每年用于傳統醫學的支出估計為5億美元,而每年用于西藥對抗療法的支出僅為3億美元;美國的傳統醫學支出約為27億美元,英國約為23億美元,加拿大約為24億美元。由于對化學藥物副作用的擔憂、對西醫藥對抗療法的作用途徑和理念的質疑,以及公眾獲得衛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加上人類醫療模式由單純的疾病治療(生物醫學模式)向養生保健、被動治療和在醫生指導下的主動治療相結合的模式轉變,興起了傳統醫學熱潮。無論是從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角度看,還是從衛生經濟學、生態學、預防學、重大傳染性疾病的防治角度看,中國的中醫是最有前途、最重要的知識經濟產業。因此,必須確立中醫藥在我國醫療保健體系中的主導地位,這不僅對于世界的醫療模式將產生巨大示范意義,而且還會為人類醫學做出貢獻,為未來醫學的發展指明方向。
隨著系統科學(包括控制論、自組織理論、耗散結構理論等)、信息科學及近代物理科學等深入的研究,中醫傳統理論的內涵和方法得到進一步驗證,揭示了中醫作為宏觀科學的重要性及其未來的統帥地位。以還原論和構成論為科學研究方法論的西醫體系已經走到頂峰,以中醫為代表的東方傳統醫學體系正在成為各國探索的目標。專家們預測,21世紀將是整體醫學的世紀,中醫藥代表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