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2010年公考公共基礎知識內蒙古區(qū)情
來源:網絡發(fā)布時間:2009-09-04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內蒙古境內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種類組成。植物種類較豐富,已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351種,分屬于133科,720屬。其中引進栽培的有184種,野生植物有2167種(種子植物2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衡,山區(qū)植物最豐富。東部大興安嶺擁有豐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中部陰山山脈及西部賀蘭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澤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區(qū)以草原與荒漠旱生型植物為主,含有少數的草甸植物與鹽生植物。內蒙古境內草原植被由東北的松遼平原,經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和內蒙古高原到陰山山脈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組成一個連續(xù)的整體,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于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鹽柴類和矮灌木類組成,共有種子植物1000多種。植物種類雖不豐富,但地方特有種的優(yōu)勢作用十分明顯。
三、政區(qū)沿革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qū)成立紀念日,民族區(qū)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準,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后,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qū)并入內蒙古自治區(qū),由內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qū)昭烏達盟。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qū)域為盟的行政區(qū)域。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qū)。
全區(qū)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通遼、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烏蘭察布、巴彥淖爾9個市;興安、阿拉善、錫林郭勒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下轄12個縣級市、17個縣,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
四、資源寶藏
在內蒙古遼闊富饒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豐美的草場、肥沃的農田、廣闊的水面、眾多的野生動植物和無窮無盡的礦藏資源。據估算,全區(qū)近300個大小城鎮(zhèn)國有土地資源產量在2000億元以上,全區(qū)礦產儲量潛在價值(不含石油、天然氣)達13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
(一)農業(yè)資源
內蒙古現有耕地549萬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24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的3倍,實際可利用的耕地面積超過800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內蒙古農業(yè)區(qū)和半農半牧區(qū)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東和以南。河套、土默川、西遼河、嫩江西岸平原和廣大的丘陵地區(qū),有適于農作物生長的黑土、黑鈣土、栗鈣土等多樣性土壤地帶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資源,從而形成自治區(qū)乃至我國北方的重要糧倉。內蒙古農作物多達25類10266個品種,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水稻、谷子、莜麥、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許多獨具內蒙古特色的品種,其中莜麥、蕎麥、華萊士瓜頗具盛名。還有發(fā)展蘋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紅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條件。
(二)畜牧業(yè)資源
內蒙古天然草場遼闊而寬廣,總面積位居全國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yè)生產基地。草原總面積達86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達6800萬公頃,占全國草場總面積的1/4。內蒙古現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蓋6個著名大草原,生長有1000多種飼用植物,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100多種,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堿草、野燕麥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適于飼養(yǎng)牲畜。從類型上看,內蒙古東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質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種類繁多,具有優(yōu)質高產的特點,適宜于飼養(yǎng)大畜,特別是養(yǎng)牛;中部和南部的干旱草原降水較為充足,牧草種類、密度和產量雖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營養(yǎng),適于飼養(yǎng)馬、牛、羊等各種牲畜,特別宜于養(yǎng)羊;陰山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氣候干燥,牧草種類貧乏,產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是小畜的優(yōu)良放牧場地;西部的荒漠草場很適合發(fā)展駱駝。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草原紅牛、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絨山羊等優(yōu)良畜種在區(qū)內外聞名遐邇。
(三)森林資源
內蒙古森林總面積約1406.6萬公頃,占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1%,居全國第二位,是國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達13.8%,高于全國13.4%的平均水平。森林總蓄積量11.2億立方米,居全國第四位。樹木種類繁多,全區(qū)喬灌樹種達350多種。內蒙古森林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大興安嶺北部山地,林木蓄積量占全區(qū)林地活立木蓄積量的3/4以上,被譽為“祖國的綠色寶庫”。這里盛產的興安落葉松、白樺、黑樺等,均為著名的的優(yōu)質林木。此外,在罕山、陰山、賀蘭山等山地也生長著成片的天然次生林。罕地區(qū)的云杉、油松、柞木、山楊林;大青山、烏拉山、蠻漢山的山楊、白樺林;賀蘭山的云杉、松樹林以及大青溝闊葉林等,都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人工林也是內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全區(qū)人工林保存面積達237萬公頃,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積增長52倍。
1978年開始進行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被譽為“綠色萬里長城”和“世界生態(tài)工程之最”,使全區(qū)平原農業(yè)一半左右的農田實現林網化,牧區(qū)草原建設也得到林木保護。
(四)野生動植物資源
內蒙古有各類植物2351種,其中野生植物2167種,引種栽培的有184種。這些植物已分屬于133科,720屬,被列為第一批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的有24種。野生植物按經濟用途可分為十幾類。纖維植物有樟子松、落葉松、大葉草、蘆葦、紅柳等70多種。中草藥有人參、天麻、麻黃、肉蓯蓉、柴胡、甘草等500多種。榛子、山杏、金蓮花、松籽等幾十種植物的種子是榨油的好原料。釀造的重要原料有越桔、篤斯、懸鉤子、山櫻桃等。幾十種食用植物中尤以猴頭、口蘑和發(fā)菜最負盛名。內蒙古獸類分屬于24科,有114種,占全國獸類450種的25.3%。獸類中具有產業(yè)價值的50余種,珍貴稀有動物10余種。鳥類分屬于51科,有365種,占全國鳥類的31%。被列入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獸類和鳥類共有49種。蒙古野驢和野駱駝屬于世界上最珍貴的獸類,馴鹿是內蒙古特有的動物,還有百靈鳥是自治區(qū)區(qū)鳥。全區(qū)有嚙齒動物54種,約占全國種數的1/3。
(五)礦產資源
內蒙古是我國礦床類型比較齊全的省區(qū)之一。現已發(fā)現各類礦床4100多處,種類達128種。已探明儲量并上儲量平衡表的有83種,其中能源礦2種,金屬礦32種,非金屬礦49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種中,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有7種,前3位的有22種,居全國前5位的有41種,居全國前10位的有56種。全區(qū)現有大型礦產地106個,中型礦產地177個,小型礦產地501個。鈮、鋯、稀土、冰洲石、煤、鉻、鋅、鉭、鈹、鉛、螢石、砷、蛭石、錫、硅藻土、珍珠巖、鐵、銅、銀、鎢等儲量居全國前10位,特別是稀土資源儲量居世界之首。內蒙古已探明的黑色金屬礦主要有鐵、錳、鉻,其中鐵礦資源最豐富,目前已發(fā)現大小鐵礦產地254處,累計探明儲量17.12億噸,居全國第9位,儲量集中于包白和集二兩條鐵路沿線。其中白云鄂博以富有鐵和稀土等多種金屬共生礦而成為世界罕見的“寶山”。鉻鐵礦探明儲量180萬噸,居全國第二位。已知錳礦產地35處,儲量31.4萬噸,居全國第15位。有色金屬資源已上儲量表的礦種有銅、鉛、鋅、鋁、鎳、鈷、鎢、錫、鉍、鉬10種,其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有6種,礦產地102處。貴重金屬資源,全區(qū)共發(fā)現金礦床、礦點200余處,探明儲量的原生金礦產28處,保有各類黃金儲量127噸。銀礦產地23處,累計探明儲量4749噸,保有儲量4141噸。冶金輔助原料資源,非金屬礦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64處,其中鑄型用砂、鐵礬土、螢石儲量居全國前三位。化工原料資源有硫鐵礦、湖鹽、芒硝、天然堿等11種,其中天然堿、硫鐵礦、芒硝、砷、泥炭、溴在全國儲量排序中居前5位。達拉特旗芒硝礦儲量34億噸,是世界上最大的芒硝礦之一。建筑原料資源已探明儲量的有石棉、石墨、石膏、石灰石等15種。其中蛭石、冰洲石儲量居全國首位,石膏、磚瓦粘土儲量居全國第2位,耐火粘土、云母儲量居全國第3位,石墨居全國第5位。
(六)煤炭資源
內蒙古含煤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截止1993年底,共發(fā)現煤田318處,累計探明儲量2253億噸,僅次于山西省,居全國第二位;遠景儲量在1萬億噸以上,僅次于新疆,居全國第二位。全區(qū)101個旗縣市區(qū)中,有67個旗縣儲有煤炭資源,探明儲量占全國的22%。其中100億噸以上的特大型煤田有5處,10億噸~100億噸的大型煤田有11處。
2007年8月,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境內發(fā)現一處煤田,預測資源量超過50億噸。國土資源部公布消息說,內蒙古自治區(qū)已經查明和預查煤炭資源儲量達到6583。4億噸,超過山西省,居全國第一位。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