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無論是在溫州市區,還是在橋頭、白象鎮,你總感到一種異常濃烈的氣氛和活力在包圍著你,這就是溫州特有的商品經濟氣氛和活力。在溫州城鄉,你看到千家萬戶都在從事商品經營,到處有車間、作坊,到處有專業市場、自由市場和零售攤點,到處有大大小小的商品,到處有種類繁多的新產品。幾百萬溫州人不是在忙于生產、就是在忙于銷售。古代有一幅名畫叫《清明上河圖》,溫州商品經濟所展現的圖畫是現代的《清明上河圖》,而它比古畫所描繪的繁榮百倍、千倍。
下列選項能最好的概括上文的是( )。
A.溫州所展現的景象是一幅現代的《清明上河圖》
B.溫州到處是商品交易
C.溫州到處是商品生產
D.溫州到處呈現出的繁榮,讓人感受到她特有的商品經濟氣氛和活力
2.世界銀行的一位副行長有這樣一段高論同樣給我們以啟發,他說:“以往的發展經驗給予我們兩個至關重要的啟示:一是僅僅依靠發展經濟來減少貧困和保護發展的持續性是不夠的。另一個教訓是,技術絕對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辦法。這些提醒我們必須改變錯誤的觀念和行為方式,而改變的源泉就是文化。”
這段文字意在表明( )。
A.以往的發展經驗非常重要
B.靠發展經濟來減少貧困和保護發展的持續性是不夠的
C.人和社會只有通過文化才能對整體有所洞悉、有所把握
D.我們必須改變錯誤的觀念和行為方式
3.依次填入下列兩句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語意連貫、音節和諧的一組是( )。
(1)每逢深秋時節 ,松竹山茶,色彩絢麗,美景盡覽。
(2)遠眺群山環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園蔥綠,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②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③白云繚繞,層林疊翠
④層林疊翠,白云繚繞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4.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并廣為流傳的一種藝術樣式,它生存于勞動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體現了人類藝術最基本的審美觀念和精神品質,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生活情趣。
由這句話可知,剪紙藝術的產生主要是為了滿足( )。
A.社會物質生活的需求
B.社會藝術情趣的需求
C.社會精神生活的需求
D.社會價值取向的需求
5.天上的月亮每月也不過有幾日之圓,天空和大地也不是總充滿白晝而沒有黑夜,一年四季除了春夏也還有寒冷的冬天……自然天地尚且如此,那么,作為它的派生物——人生,也是一樣。
這句話強調的是( )。
A.自然界的規律
B.任何事物都有缺憾
C.人生也是有缺憾的
D.需要正確對待自然的缺憾
參考答案解析
1.D【解析】從片段中可以看出,溫州到處呈現出的繁榮,讓人感受到她特有的商品經濟氣氛和活力,A、B、C三項都較片面,D的說法最能概括片段的內容。
2.C【解析】這段講話的目的主要是想找到錯誤的源泉,并對問題的解決找到辦法。A、B、D是找出問題而沒有解決的思路,不是這段話的意圖所在,C選項對問題原因進行分析是文段的意義所在。
3.D【解析】此題考查語言連貫。(l)句中,兩選項的差別細微,語序相同,但“俯瞰”一詞的位置不同。從內容來看,“俯瞰”的應是“槐榆丹楓”與“松竹山茶”等全景,而非“槐榆丹楓”一景;從“音節和諧”這一要求來看,″俯瞰”之后用逗號,后面四個語言單位字數相同,自然體現了“音節和諧”的特點。(2)句中的差別僅在語序上,要注意視角的轉換,由群山到層林到天空
(白云)。從音節這個角度來說,押韻是一個重要因素,選④句,則“繚繞”與“并茂”押韻,體現了題干所要求的“音節和諧”這項要點。
4.C【解析】由原文“民間剪紙是勞動人民為了滿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創造”可得,
只有C項符合。
5.C【解析】這句話前面是對自然萬物都有缺憾的描述,由“那么”一詞可得,該段文字的強調重點是“人生也是一樣”。故該段強調的是人生也是有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