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
1、 選自〈禮記•禮運〉!炊Y記〉是儒家學說經典著作之一。
2、 概括本文主旨,理解文中敘述的“大同”世界和“小康世界”的不同特征:
主旨:論述大同世界與小康社會的不同特征,表達了孔子對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向往,間接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對現實的不滿。
大同世界,天下為公
小康社會,天下是一家的私有物。
3、 理解本文以正反對比、兩相對照的形式闡明觀點的寫作方法:
4、 排比句式增強氣勢:
5、 翻譯重點句:
(1)孔子的嘆息,大概是感慨魯國吧
(2)孔丘我雖然沒趕上,但是心里卻十分向往
(3)大道在天下實行的時候,天下是公共的。人們都能選賢任能,講求誠信,和睦相處。
(4)所以人們不僅關愛他自己的親人,不僅撫養他自己的孩子,而且能夠使天下的老人都有善終,使壯年人都有用武之地,使孩子們都能健康成長。(意動用法)
(5)因此奸邪之心閉塞而不會萌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不會出現。所以,人們只需從外面把門扇合上,而不必用門閂插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大同。
(6)用它來使君臣的關系正常,使父子的關系淳厚,是兄弟的關系和睦,是夫妻的關系融洽。(使動用法)
(7)用禮來表彰人民做對的事情,用禮來成全人民講信用的事,用禮來揭露他們有過錯的事。以仁愛為法則,講求禮讓,出示給百姓看的是常規。
6、解釋加點詞:
(1)參加
(2)同“鰥”,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子的人
(3)職務;出嫁
(4)財物;丟棄
(5)隱藏,消失,一家之私;
(6)護城河;指賴以防守的工事
(7)作:興起、發生
(8)禍害;安
《陳情表》
1、本文是西晉時李密寫給武帝的奏疏。
2、了解作者所陳述的不能奉召出仕的個人理由,是為侍奉自幼相依為命、現已年老多病的祖母;體味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這一“抗命”行動的積極內涵。
3、掌握本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論證方式:
作者標舉“圣朝以孝治天下”說明自己辭不赴命是為了盡孝,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這種論證方法稱得上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4、理解本文夾敘夾議,以情動人的藝術特色。
5、了解本文駢、散結合的文體特點:
以四字句為主,大量使用對偶句,顯得整齊和諧,而又有不少散句,使得駢散相間,長短錯落,有錯綜變化,跌宕起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