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近東試圖改變過去的擴張戰略,甚至改變“瘋狂了的行業規則”。但這并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
清晨的大霧漸漸散去,從位于南京新街口的蘇寧電器(002024.SZ)旗艦店看過去,馬路對面沃爾瑪購物廣場門已經聚集了三三兩兩的人群,沃爾瑪背后是一年前在這里“扎下人馬”的永樂電器(0503.HK),五星電器與永樂正好“背靠背”,向右看,幾十米開外,是前來叫陣并號稱“誓將蘇寧拉下馬”的國美旗艦店。
自從2005年國美電器(0493.HK)和永樂相繼進駐后,南京新街口就成了中國家電零售業的“活火山口”。每天早晨,蘇寧電器集團董事長張近東都會準時從環伺的群雄間穿過,經過蘇寧電器,來到位于新街口的蘇寧總部。
這樣的局面還沒有持續一年,形勢已經大變。2006年5月,對面的五星電器與美國最大的電子零售商百思買“聯手”,2個月后,國內家電零售業老大國美吞并了老三永樂。而被各路基金重倉看好的蘇寧亦未能保住A股市場第一高價股的寶座。
對這一看似“圍城”的困局,43歲的張近東不以為然。2006年11月上旬,在南京索菲特銀河的私人會所,沐浴在午后慵懶的陽光里,他向《中國企業家》表示,蘇寧正試圖拋棄片面追求速度的競爭方式。畢業于中文系的他用近乎調侃的語氣說,“家電零售業過去經過了一個‘博傻’時期,大家不顧一切,看誰比誰更傻,有一段時間你不得不跟。但現在蘇寧會按部就班地推進自己的計劃,大可不必因為對手改變而改變。”
誰比誰傻
在中國最富庶的區域之一蘇皖市場,蘇寧向來獨占鰲頭。蘇皖地區約有1.38億人口,家電市場容量約在200億元人民幣,豐厚的利潤使國美和永樂垂涎不已。國美和永樂都試圖通過圍剿蘇皖尤其是南京市場,來打擊并拖跨蘇寧全局,蘇寧25%的業績來自于蘇皖地區,假如大本營失利,其全局勢必將混亂。
2005年6月,永樂高調進入南京,宣稱要通過價格戰將南京家電市場價格拉下10%-15%,在永樂掀起的價格戰草草收場之后,國美接踵而來。國美將一級城市布局的最后一站放在了南京,國美董事長黃光裕宣稱,“拼著三年不贏利,要將南京家電市場拉下10%-15%。”
多方混戰的第一輪集中在廣告投放上。據當地媒體介紹,僅當月國美在南京媒體投放的廣告就逾300萬元,而蘇寧的投放量更在國美之上,加之永樂與五星的相應投入,一時間南京各路媒體坐收漁翁之利,樂得合不攏嘴。
為了吸引消費者,國美要求供應商提供大量價格極低的促銷品,這使國美南京店在7月23日凌晨開業時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據說,大門一開,多數涌入的人群都是供應商人員,因為促銷品價格過低,“大出血”的供應商無奈之下出此下策——決心將促銷品自行搶購回來。
國美和永樂的“圍城風暴”并沒有使張近東陣腳大亂。行事低調的張近東這一時期鮮有豪言壯語出現。倒是時任蘇寧江蘇大區總監的田睿對外表示,“對手的進入給我們提供了一塊磨刀石。”在全面應對國美的價格風暴之外,國美和永樂入蘇在張近東內心掀起的波瀾其實有限。當《中國企業家》問及南京市場由此遭受的打擊時,孫為民說,在采購優勢上雙方旗鼓相當,“再‘博傻’亦不至于自己倒貼吧。”
“盡管你知道是一場‘博傻’,但有時候在氣勢上一定要講究不能輸……”孫衛民向《中國企業家》強調。張近東的風格是“不逞強,但遇強則更強,面對強敵決不退縮”,價格戰不可避免,蘇寧也備下了一份促銷大禮。據此前媒體透露,國美入蘇當天銷售額為4500萬元,而蘇寧銷售額為6000萬元。但這場熱熱鬧鬧的促銷大戰背后,攻守雙方贏利幾何,可想而知。
除了觸目驚心的價格戰,幾家比拼的還有擴張。2005年,國美新開辟的城市高達44個,新增門店總數143家,連鎖面積比去年同期增長158%;蘇寧新開辟了32個地級以上城市,新增140家連鎖店,略遜于國美;永樂在這一年左沖右突,將其勢力范圍由34個城市擴張到72個,門店數則由2004年的92家增加至193家。
新增店鋪從表面上維系著每家公司銷售收入的繁榮,但單店利潤的迅速下滑、每平方米收入的銳減深深困擾著整個行業。財報顯示,2005年,每平方米收入永樂下降比例高達37%,國美則高達31%。2005年永樂和大中先后對外宣告“外地擴張失利”,五星電器則轉身與百思買商談出售事宜。
蘇寧的情況也不容樂觀。2006年4月份,德意志銀行發表研究報告稱,蘇寧2005年零售面積同比增長155%,并計劃到2007年店面數量增加1倍,此舉將導致公司單店銷售額降低,盈利增速下降。而在2002-2005年間,其單位面積零售額下降了55%,資產利用率也在惡化。德意志認為,這種下降走勢在2006年和2007年將繼續,原因在于:1.同業大規模開店帶來的競爭壓力;2.一級城市市場已經飽和;3.二級城市面店盈虧平衡需要較長時間;4.外商進入改變競爭格局,向中小城市滲透的擴張無助于毛利率的提高,公司的資產利用效率反而會更糟。
今天回顧這一切,張近東直言,“所有人都看到了整個行業的瘋狂”,“我們認為中國店面資源未來會非常緊張,而當時相對成本較低,所以別無選擇只能加快速度。”盡管行業不乏盲目者,但張近東并不認為“蘇寧瘋狂的背后是盲目”。
他解釋說,“正是這樣的沖刺使原來一大堆的零售商迅速被分類了,2005年剩下了五六家,2006年只剩下了兩三家,這是必然的。”“從表面上看是速度拉開了距離,實際上是內容和積累,很多企業看到別人擴張加快,以為是機會,也抓住了機會,但是內功不夠最終使他們為這些機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永樂是行業的罪人”
或許在中國家電零售業史上,2006年應作為一個特殊拐點被紀錄下來。這一年7月25日,國美收購永樂,排名第一和第三的兩大企業的合并使行業格局陡然轉變。而最具戲劇性的是“美樂”合并前的半年里,國美、蘇寧、永樂和五星、大中五大集團的董事長正聚集在一起試圖商榷共贏大計。
這個極為秘密的聚會持續了數月,幾乎每周一次。對于五人秘會的具體內容張近東并不愿詳解。孫為民向《中國企業家》透露,五家企業形成共識的實質性內容只有兩條,一是控制惡性價格戰,“大家冠冕堂皇,不要以消滅對手為目的。”二是不要互相挖墻腳,允許員工之間自由流動,每家企業有責任向另一方提供已離職員工的工作情況。
看起來一個血拼的時代正在談判桌上的一團和氣中漸行漸遠。張近東向記者表示,“假如這一格局可以持續較長時間的話,行業的整體水平及供應鏈效率都將有所提升。”但隨著永樂7月份閃電出售于國美,這一催促零售商修煉內功的契機有如曇花一現,銷售額接近800億元的新國美勢必將謀求重寫行業規則,“這使剛趨于平靜的行業再次被拋入不確定性中,而且可能持續很久,行業可能會再次回到規模但不經濟的狀態中,供應鏈效率會持續遞減。”孫為民語氣中不無惋惜,“可以說,永樂是行業的罪人。”
“美樂”合并談判之初,據說大中電器的老板張大中曾數次南下接洽蘇寧,以求“聯蘇抗美”,但張近東并沒有急于出手。孫為民向《中國企業家》透露,“蘇寧不排斥收購大中,但比較慎重。走并購之路蘇寧至少要算一筆賬:一是并購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二是對方的回報是否令人滿意;三是回報能否達到投資人預期。”對于雙方目前的談判進展,孫為民不置可否,“蘇寧要有把握才會行動”,“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資本投入,目前我打問號。有沒有明確的整合方案,目前我也打問號。這些都不明白就直接收購,肯定太不理性了。”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