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家》:由于鐵礦石廠家的強勢地位,很多中國企業都在說要想辦法去控制上游的資源,作為全球第一大鋼鐵企業,你們有沒有這樣的考慮?
羅蘭·雍克:答案是肯定的,我們不僅僅是在考慮階段,目前安賽樂—米塔爾就已經擁有大概5500萬噸礦石的礦山,間接或直接與我們的工廠聯系在一起,我們希望能夠達到自給自足。原材料的供應非常重要,但是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鐵礦石居高不下對我們產生一種刺激,能夠刺激進一步改善流程,改善生產技術,而不是純粹地去增加產能,這也是鐵礦石價格升高有意義的一面。
《中國企業家》:在三四年前大家都認為鋼鐵行業是一個夕陽行業,鋼鐵行業有自己的一些的問題。現在鋼鐵行業是一個非常熱的產業,鋼鐵會不會有下一個冰河期?這個時間大概會在什么時候?
羅蘭·雍克:在幾年之前鋼鐵行業確實是虧損行業,被認為是傳統行業,對環境也有非常負面的影響。但在此期間發生了多次整合,以及隨著中國的崛起,使鋼鐵行業越來越盈利。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此裹足不前,我們需要進一步的整合,因為整合可以使鋼鐵的市場更加穩定,使這個產業可持續發展,并能夠持續盈利,相比很多其他的行業,比如說能源產業,鋼鐵產業的整合才剛剛起步,還有很多的路要走。盡管現在安賽樂—米塔爾年產1.4億噸鋼材,也僅占(全球市場的)11%,而且隨著這個市場不斷向前發展,也許我們占的比例就會被稀釋到8%或9%。所以我們繼續成長方面的工作還是要做的,但是同時我們要遵守一些規律,尊重規律才能讓我們發展得更好,這種規律有兩條,一條是整合是不可避免的一個趨勢,我們要繼續適應它,第二個就是銷售的價格,在任何時候都要更加注重銷售的價格,而不是盲目增加產量,銷售價格遠遠是要比產量重要。
《中國企業家》:您對中國鋼鐵企業有什么建議?
羅蘭·雍克: 中國鋼鐵企業成長非常迅速,中國市場也非常大,但是,正像中國制定了鋼鐵產業政策,要保持合理協調,有控制有規律地增長,在快、慢、冷、熱之間進行調節,如果說產量發展過快,一定程度上生產效率會對盈利產生破壞作用,如果(放任其)自由地增長,可能會給鋼鐵產業帶來一種威脅。正在全球進行的整合就是為了使市場上有更少的鋼鐵生產商,更少的競爭者,以避免無序發展,我認為這是對未來發展很重要的一點。
《中國企業家》:這是否意味著一有機會安賽樂—米塔爾就會加大在中國整合、參股或并購的力度?中國政府陸續出臺了一些限制外資并購的規定,整個國家都處在一種反思外資并購的氛圍中,這對集團的中國策略有什么影響?
羅蘭·雍克:現在在中國我們的戰略是成功進行目前的兩個項目,一個是湖南的華菱管線,一個是萊鋼的項目,雖然后者還沒有獲得中央政府的批準,但我們希望把這兩個項目發展得非常好,來證明我們安賽樂—米塔爾集團是中國鋼鐵行業社區的好公民。做中國市場的老大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希望藉此展現如何發展鋼鐵企業。
談到政府的作用,其實歷史上政府對鋼鐵產業起到的間接和直接的作用都相當重要,政府也完全有權利干涉這個產業的發展,因為其中涉及的利益是非常關鍵的。在歐洲也是這種情況,政府會有一個戰略性的全局考慮。所以,政府限制政策是完全不可避免的,這不僅僅在鋼鐵行業適用,在其他的行業也適用,但是,我們也會從這種干預中獲利,比如控制我們的落后產能,同時進行一些重組也是非常有益的,總體說來我們對中國政府的這種態度是非常支持和贊同的。
中國對加緊鋼鐵行業的控制,并不意味著會阻止我們與湖南華菱管線以及萊鋼的合作,因為這些合作都是與政策走向完全一致的。另外有一點,我們安賽樂—米塔爾的合作在社會上及在外界引起了一些恐懼,尤其是在沒有充分解釋說明之前,這些都是非常自然的。因此我們不但要舉行內部路演,同時還要進行一些外部宣傳,比如向中國說明,為什么安賽樂—米塔爾并不是對中國鋼鐵產業的一種威脅,反而對中國以及世界都是有益的。你們可以看到,其實中國鋼鐵產業具有很強的活力,比如說你們報道過的沙鋼,還有寶鋼等等,他們是具有競爭力的,可以聯合起來,和我們采取相同的策略來發展中國鋼鐵產業。當然,正如眾所周知的諺語“條條大道通羅馬”,并非說安—米合并之后中國就將失去產生國際鋼鐵巨頭的機會了。
當然,還有一點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們幫助了某家公司的話,可能造成其他鋼材生產商市場定位下降,因此,我們要加強與中國鋼鐵生產商的交流,保持公開透明度,這不是一個惟一的辦法,但這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我也很高興能夠承擔起這個責任。
《中國企業家》:聽說您喜歡文化、藝術與攝影,作為一位人文情調濃厚的企業家,您與米塔爾先生有共同愛好嗎?
羅蘭·雍克:我認為我們沒有共同的興趣愛好,但是我們在一起工作的方式是互補的,米塔爾先生觀點往往積極而具有建設性。
在我的母校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愛因斯坦也曾就讀并任教,這所學校也以“盛產諾貝爾獎獲得者”而著稱,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企業家。我一直希望能夠做一位建筑師,因為我喜歡設計,喜歡造型。現在我覺得自己本身也是一位工程師,但是離獲諾貝爾獎還差得遠。
我經常會有一種感覺,其實人的心靈要比科學復雜。不僅僅是出于禮貌的說法,中國的文化確實引人入勝,其中有些要素有時候非常容易理解,而有些方面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比如,很多美國企業家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但在中國也許教師的地位是更重要的。這是很大的文化差異。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