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應當建立價值創新的“藍海戰略”,超越產業競爭,開創全新的市場,尋求增長之路
中國的CEO們清楚地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并為提升價值鏈地位做好了創新的準備。在社會和國家層面上,鼓勵創新的環境正在形成,如推動創新的政策和融資環境。是時候了。中國企業應當建立價值創新的“藍海戰略”,超越產業競爭,開創全新的市場,尋求增長之路。那么,從何處著手創新?如何啟動創新?成功創新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在本節中,我們將回答這些CEO們苦苦求解的問題。
拓寬思路,管理創新組合
如全球同行一樣,中國的CEO們認為,這并不是對創新途徑的簡單選擇,而要設計并實施一種區別于競爭對手的獨有的創新組合。
不同的是,在產品和服務創新領域——這仍然是創新組合的關鍵要素,中國企業的創新重點放在改進或提升現有產品/服務,擴大產品線,或者通過改進服務尋求邊際增長。但在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CEO們則傾向于開發全新的產品/服務,在經濟發達國家,CEO們更注重渠道創新,比如運用網絡拓展新客戶。當然,重要的不是變革的范圍,而是變革所帶來的價值。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創新是生存與發展的秘訣,那么中國企業需要在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更具雄心。
設計與眾不同的業務模式
在本次調研中,我們發現亞太地區的業務模式與發達經濟體中的業務模式差異巨大。在發達經濟體中,大型垂直整合的企業比比皆是,這是由高昂的交易成本所決定的。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企業的業務模式,則呈現出更明顯的網絡模式特征。互聯網及其相關技術降低了交易成本,中國的許多企業可以比較容易地在分布式的價值鏈中開展業務。在貿易壁壘日漸消除時,交易成本低和勞動力廉價便造就了中國企業的巨大優勢。
但在我們看來,中國企業繼續依賴這些過去成功的基礎是不明智的。現在,中國企業需要重新審視其行業價值鏈,探尋能夠創造最大價值的方式和領域,并在此基礎上考慮更加大膽的創新做法,如與競爭對手協作,以便在整個行業中建立互利格局;或者外包非核心運營業務,以創建戰略性價值。競爭優勢將來源于價值鏈中那片尚未有人開展創新的領域。
融合業務與技術,激發創新
IBM發現創新企業擁有技術驅動型業務戰略的5個共同特征(參見圖7)。
中國企業應該審慎評估技術項目“組合”,以確定當前的技術投入與相關業務運營和產品/服務的對應關系。這種評估工作有助于針對業務目標確定合適的技術。
充分利用外部資源,協同創新
成功的創新企業積極開展協作,以提高運營的靈活性、速度和競爭力。“一流的”協作企業致力于變革其文化和工作方式,不僅從企業內部推動價值創造,而且推動眾多的業務合作伙伴一起創造價值。他們對整體業務策略和組織予以調整,以利開展廣泛的合作。
中國企業應該首先確定需要實現內部資源互補的協作領域。一種方法是首先確定行業價值鏈和企業的所有組成部分,然后分析哪些部分帶來了戰略價值,哪些部分沒有,并分析在哪些部分中,企業擁有戰略優勢。之后,從行業生態系統中,審慎遴選合適的合作伙伴,并通過規范的聯盟管理和流程,分配專門的資源,有效管理這些重要的合作伙伴,以便從協作中獲取最大價值。
積極培養創新的企業文化
創新文化的關鍵要素包括,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異議并糾正錯誤的意愿、探索新想法的自由及與他人協作的愿望。許多中國企業已經認識到協作的重要性,并非常重視團隊文化的價值。
企業文化的創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需要企業高層領導的高度關注和堅定承諾。
建立創新的績效管理機制
適當的獎勵與激勵措施是培養預期行為的高效觸媒。當然,前提條件是具備考核、跟蹤正確指標的能力。然而,這正是中國企業當前的劣勢所在。中國CEO們應該使員工明確何種行為應予以獎勵,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就這些行為給予獎勵。
中國企業應該實行規范的創新計分卡制度,從多個維度對創新進行考量,并建立反饋機制,向高層領導提供信息。
最后需要強調指出,上述六種創新能力是彼此關聯、互為因果的。例如,創新的團隊文化有助于企業內部的協作,拉近技術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的距離,確保IT技術更好地支持業務模式的變化。這樣一來,企業便獲得了一種差異化的業務模式,可以快速響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