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盛就像是中了圈套一樣又被打回了原形,所幸,沒有像其他同行者一樣丟掉性命
或許是在注視著華源集團凄涼收場的瞬間,東盛集團董事長郭家學突然間決意掉頭,此時距離他那沉重的整合夢想即將滑入溝底或許只有一步之遙。2006年10月25日,著名的跨國醫藥巨頭德國拜耳宣稱,出手10.72億元人民幣收購東盛旗下最優秀的資產之一——抗感冒、止咳類西藥非處方藥業務及銷售網絡,同時約定,假如交割期間業績達到約定標準,拜耳將額外支付1.92億元人民幣。
這是目前為止我國醫藥保健領域最大的一起跨國并購案,由于中國的醫藥企業基本沿襲傳統的大而全模式,對于跨國醫藥集團來講多數收購價值有限,蓋天力資產則屬特例。在拱手出讓曾經最令東盛驕傲的四大品牌蓋天力、白加黑、小白和信力后,心情復雜的郭家學將12.6億元人民幣收入囊中。
據說,這是東盛的救命錢。
1999年郭家學開始啟動東盛的并購戰車,借殼同仁鋁業,先后控股啟東蓋天力、青海制藥,以志在必得之勢成功競得麗珠集團、潛江制藥,隨后借道中國醫藥將炙手可熱的云藥集團收入旗下。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動作使同一時期的央企整合者諸如華潤、華源等驚訝不已。
高歌猛進的激情歲月不僅為東盛帶來了一個龐大的整合理想,也給成長中的東盛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資金鏈危機。早在云藥收購之初,東盛的資金危機就已經在業界傳開,云藥收購先后動用合資雙方東盛和國藥集團資金總額將近15億,并附帶極其苛刻的條件,對于剛剛創建十年的東盛來說,大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色彩。
這個看似大膽、冒進的整合者至此亦決心停止收購,埋頭整合,以化解潛藏于企業內外的重重危機。但是,轉眼間情勢巨變——銀行收貸,云藥變臉。無奈之下,東盛黯然退出云藥,撤出潛江制藥,忍痛出手蓋天力,數年經營付諸流水。在這一輪潮起潮落、難以預測的商業變遷中,東盛就像是中了圈套一樣又被打回了原形,所幸,沒有像其他同行者一樣丟掉性命。
究竟是誰愚弄了東盛?是云南省政府嗎,“引蛇出洞”在先,“關門打狗”在后?是銀行嗎,錦上添花在先,落井下石在后?或者東盛可以繞過云南政府,放棄收購云藥,可以繞過銀行,將宏觀調控的震蕩減至最低,但東盛是否能因此而成就其整合夢想,似乎也未必。
整合并不僅僅是收購,事實上對任何一個整合者來說,資本、管理和產業位勢三要素缺一不可,任何試圖繞過這三要素或者其一的整合者都將注定無法到達終點。首先,東盛并不具備順暢的融資通路,雖然其旗下擁有數家上市公司,但融資能力十分有限,東盛如此龐大的并購資金需求,多來源于銀行。顯然一旦銀行成為并購資金的主要來源,那資金危機必然一觸即發。其次,東盛是否擁有強有力的、能夠滲透并改變被購公司的管理文化,答案并不確定。再次,東盛母體是否具有優秀的產業位勢,使其成為被購企業的領導者,允許其為并購支付高額的成本,答案再次不確定。
那些創造傳奇故事的商業領袖或許都曾經走過一些捷徑,但在整合這個沉重而巨大的夢想面前可走的捷徑十分有限。與其為東盛今日之斷臂自救而頓足而感慨,倒不如為東盛今日之理性、真正地回歸商業而贊嘆。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