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汽車市場,從企業競爭的角度看,生產能力應該相對過剩。”對于目前中國汽車市場產能過剩問題,北京北方汽車交易市場常務副總經理張這樣說:“而且從目前市場上來看,生產過剩也不是絕對的,個別車型和品牌一直供不應求,如廣州本田、東風日產、北京現代、雪佛蘭SPARK等。”
其實,在國家發改委拋出中國汽車行業產能過剩的說法后,持這樣觀點的人還有很多。那么,為什么發改委會發出如此預警?中國汽車企業的現實情況怎樣?中國汽車產業真的面臨產能過剩的危機嗎?
緊急預警
就在2005年即將結束的時候,國家發改委忽然公布一份報告稱,目前中國有11個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現象,汽車行業位列其中。有關負責人指出,我國汽車市場需求不到600萬輛,全行業產能卻達到800萬輛,汽車行業產能已經過剩200萬輛,在建能力220萬輛,正在醞釀和籌劃的新上能力達800萬輛。
消息一出,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發改委的擔憂可能與這樣一組數字有關:目前,全國有117家整車廠,但年產量不足1萬輛的還有90多家,根本無法達到規模效益。2005年前10個月,汽車行業累計產量雖然同比增長了9.18%,達到461.89輛,但全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卻下降了36.7%,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長了86.2%。
不過,發改委關于“中國汽車行業產能過剩的說法”還是略顯晚了一些。
早在2005年初,全球著名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就發布報告稱,產能過剩問題是目前全球汽車業面臨的最大問題,中國的汽車廠商對于市場過分樂觀,產能過剩問題尤為嚴重。
而2005年11月,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也發布預測報告稱,由于產能過剩將進一步加劇,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汽車價格、利潤率和投資回報下降,中國汽車行業2006年可能會無利可圖,2007年行業前景更加慘淡。
其實關于中國汽車行業產能過剩的說法,國家有關部門不知曾經幾次提出,而一批國外咨詢機構更是不時將“過剩論”拋向中國各界。
“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后果還在進一步發展,如果任其發展下去,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就會明顯加劇,結構不協調的矛盾就會更加突出,企業倒閉和職工失業就會顯著增加,銀行呆壞賬就會進一步擴大。”發改委主任馬凱說。
簡單來說,產能如果出現過剩,接著會是價格戰,公司利潤隨之下降,后果是投資緊縮。
這樣看來,中國的汽車產業確實面臨著嚴重產能過剩的問題。
近年來,降價成了中國汽車市場的主旋律,價格也成為各路廠商市場中獲勝的法寶。
讓不管是消費者還是汽車企業都記憶猶新的是2004年。當年,在中國市場上一直處于領導地位,甚至有些“傲慢”的大眾公司也開始降價,加入了價格戰。而那一年,即使所有廠商使出了渾身解數,仍無法打動消費者。在2002、2003兩年“井噴”后,中國車市的增長速度也從原來的75%,下降到了15%。基本終結了中國汽車行業的暴利時代。
雖然2005年,并未出現以往由一個或幾個車型價格深幅調整,而引發眾多廠家跟風大幅降價的現象,價格并沒有出現明顯的大幅波動,但大量新老車型價格博弈仍十分激烈。摩根士丹利的預測報告認為,盡管中國2005年前十個月汽車銷量同比增長了11.3%,但由于利潤率降至3.8%和投資回報率降至8.1%,同期汽車行業純利同比降幅超過50%。
剛剛進入2006年,長安鈴木、上海通用便率先降價,大眾也有幾款車型價格小幅下調。而摩根士丹利早有預測:2006年汽車售價會下跌6%,產品利潤率下降4%,并稱中國汽車市場仍未見谷底。預計隨著價格戰的加劇,國內汽車行業明年會加倍惡劣,甚至無利可圖。
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表示,汽車行業利潤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產能過剩。
朱宏任認為,前兩年,我國汽車消費快速增長,刺激了汽車企業的產量擴張,但企業產能擴張的速度遠遠高于消費增長速度。汽車企業為了維持一定的生產規模而頻繁降價,致使企業利潤下降,虧損增加。
放與收之間
的確,中國汽車行業正處在一個新的擴張期,幾乎所有轎車廠家都加入了一場擴軍備戰。
2005年5月27日,長安鈴木20萬輛擴能工程竣工投產。
5月28日,通用在中國的第四家工廠、在上海的第二家工廠正式建成投產,新增加16萬輛產能,使通用在中國的總產能達到了48萬輛。
6月,停產近一個月的北京現代工廠改造工程完成并恢復生產。改造后,北京現代的年生產能力達到30萬輛整車和30萬臺發動機。
10月21日,長安福特舉行儀式,慶祝其15萬臺年產能擴建工程完工。
10月24日,日本豐田和一汽集團在天津一汽豐田投資建設第三工廠,預計在2007年7月中旬正式投產,產能達20萬臺。第三工廠投產后,天津一汽豐田到2010年要實現產銷50萬輛。
10月28日,東風悅達起亞第二工廠項目建設在江蘇鹽城奠基,設計產能30萬輛。預計到2010年,東風悅達起亞總產能規模將達到43萬輛(第一工廠13萬輛,第二工廠30萬輛)。
除此之外,東風雪鐵龍和標致在2006年的產能有可能達到30萬輛;二期工程完成之后,奇瑞的整車產能也將達到30萬輛。
......
利潤下降的情況下,中國汽車企業擴能的熱情卻依然不減,因為中國汽車市場依然保持整體增長的態勢,而這種態勢是任何市場所無法比擬的。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顯示,2005年我國汽車市場以近592萬輛的總規模超過日本本土的580萬輛,躍居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這一數字比2001年翻了一番都不止。統計顯示,2001年,我國汽車消費還僅為273萬輛,占全球汽車市場的比重為4.3%,而去年這一比重提升到8.7%。此外,去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量也占到了全球汽車市場近1/4,為23.2%。業內預計,今年我國車市還將保持10%~15%的增長,全年汽車銷量將達640萬~660萬輛之間。
一邊有人大喊產能過剩,一邊企業卻忙著擴產。面對這種局面,廠商當然各有道理。
兩年來,上海通用每推出一個產品就火一個,市場銷售兩年分別增長了89.9%和81.64%,君威和凱悅,都出現過定單排隊等候的情況。
2005年的前4個月,北京現代平均月銷售超過2萬輛,對比之下月產能只有12500輛,顯得捉襟見肘。北京現代董事長徐和誼表示:“受產能的限制,市場上出現了北京現代有市無車的現象,顧客不能及時提上車,這是我們的大忌。”
而上海通用的高層干脆說:“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產能過剩問題”。
產能不足同樣困擾著一汽大眾、廣州本田、長安福特等多家企業。
當然,在眾多汽車廠商風風火火的擴能運動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另外的鏡頭。
2005年10月,大眾公司宣布放棄2008年前增產80%的計劃,成為在中國第一家收縮投資的汽車公司。
兩年前的2003年7月,大眾在長春公布了一項“5年在華投資60億歐元”的擴產計劃,計劃表明,在2006年,大眾在中國將達到160萬輛的產量。
放棄增資后,這一數字將變為“保持”在90萬輛。即使這樣,也不影響大眾在國內汽車企業的“大哥大”的地位。
大眾一直就是中國汽車市場上的一個特例。它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汽車巨頭,產銷量都長期雄居榜首。上世紀80年代,市場份額占到了90%,2001年50%、2002年40%、2003年32%、2004年28%,而2005年,大眾的市場份額只剩18%。也就是這一年,大眾終于走下了神壇——坐了近20年的中國市場銷量老大的寶座,被上海通用奪走,只能屈居第二了。對于這一成績,大眾中國區新任總裁范安德顯得有些無奈。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