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第三次浪潮》之后
就在人們即將淡忘阿爾文·托夫勒的時候,這位當年以《第三次浪潮》而聞名的未來學家,在今年春天適時地發表了他的新著《財富的革命》。
跟以往一樣,他表現得無所不知,仍然堅定地相信技術的創新將把世界帶入一個更加繁榮和多樣化的時代。
1980年,《財富》雜志副主編托夫勒發表了轟動一時的《第三次浪潮》,他將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及后工業社會進行了重新的定義,指出它們創造財富的重要手段分別是土地、資本和信息。在當時,全球局勢正處在東西對抗和石油危機的龐大陰影中,日本的崛起正在成為事實,好萊塢演員出身的羅納德·里根當選美國第40任總統,全世界的思想家都急切地想用自己的方式為即將展開的新世紀提供一套分析的工具。
托夫勒發現:在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現代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已經超過工業勞動人口,成為新的領導型產業,他由此提出了以新技術革命為前提的“第三次浪潮”。這個觀點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思考,也是在這之后,杜拉克提出了“知識社會”的概念、尼葛洛龐蒂提出了“數字化生存”。
托夫勒在80年代初的很多預言——特別是對個體社會、電子化進步以及跨國公司使命的分析,在日后都得到了部分的證實。
今年4月在美國出版的《財富的革命》,是他最近十二年來的最新著作,也是他試圖繼續“浪潮理論”的又一次嘗試。
托夫勒用來描述“財富革命”的工具,并不十分的新穎:他提出了財富生產的時間原理、空間原理和知識原理,由這三個元素出發,他試圖解構正在發生中的互聯網革命。
互聯網革命中的“產消合一”
他曾在之前的著作中重申:“一切經濟制度都建立在某一種‘知識基礎’之上。”此次,他仍然不改初衷。在宏大的敘述中,他花了不少的篇幅來陳述一種“產消合一”的新經濟模型。這也就是:商業者把某些必須提供的服務功能轉嫁給消費者——讓他們不計報酬地完成某些工作,從而降低運營的成本,并有可能由此生發出新的商業機遇。
一個比較傳統的案例是:銀行設置了自動取款機,讓消費者自愿地去完成取款的交易。而此前,銀行必須有出納員來完成這個工作。在美國,消費者每年在自動取款上“不計報酬地”花費280億分鐘,銀行業因此少雇傭20多萬名全職的出納員。而一個稍新一點的案例來自亞馬遜,這家全球最大的網上書店開通了書籍和音樂的評論頻道,讀者“不計報酬”地主動輸送自己喜歡的書目和意見,從而大大地降低了網站在采購上的判斷成本。托夫勒的這個觀察很符合正在興起中的Web2.0概念。在中國,受到資本追捧的博客觀念以及豆瓣、土豆等網站,大多具有“產消合一”的特征。正如托夫勒所描述的。互聯網其實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自愿項目,人們借助網絡的平臺,深度地參與到每一個商業活動之中,它打破了原有的商業等級制度,從而也讓很多青年平民得以在一夜之間完成財富的創造。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