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表嬸家養了三個女兒都嫁人了:老大在農村,入贅了一個泥瓦匠,結婚十多年,離了,現在又嫁了一個拉三輪的;老二是中學教師,嫁了個常年在外跑的建筑工程師,好像比較能掙;老幺是我表妹,嫁給了她的同學。二表妹夫被勞務輸出到西班牙,我估計掙的不多也不少。大表姐現在正給二表姐帶孩子,二表姐這幾年教書也不過是混日子,表妹干脆就不干活,在家呆著吃老公。這兩人原本都是性格好強的烈女子,如今能夠這樣散淡簡直出乎我的意料。
其實這也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我知道表嬸家在女兒出嫁問題上堅持的是投資最大化的原則。從結果看來,大表姐這一票投資很難說成功,但老二、老幺這兩票收益都還過得去。
如果從高標準、嚴要求這個角度看,與秦漢兩朝兩個姓呂的戰略投資家比起來,表嬸家在三個女兒婚姻問題上的投資簡直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
商人呂不韋何以成為“始皇仲父”?
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賤買貴賣,家儲千金。
秦昭王四十二年,安國君被立為太子。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華陽夫人受寵于安國君,被立為正夫人。華陽夫人沒有生育兒子。安國君有個兒子叫子楚,子楚的生母不被安國君待見,于是子楚被送到趙國做人質。
子楚是庶出,又在做人質,所以乘用的車子、日常的開銷都不富足,所過的生活非常困苦,因此這哥們兒郁悶得很。
呂老板在趙國都城邯鄲做生意的時候,看到子楚這般境地便憐愛他,認為奇貨可居。于是就去見子楚,向子楚游說:“我可以光大你的門庭!弊映匦φf:“你還是先光大自己的門庭,然后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老板說:“你是不知道的,我的門庭是要等到你的門庭光大之后才能光大。”
子楚就明白了呂老板的意思。畢竟,“響鼓不用重錘”。
子楚和呂老板談得相當深入。呂老板的謀劃是:昭王就快要入土了,現在你爹是太子,以后就是秦王。你爹的兒子那么多,你又不受寵,所以長時間當人質住在諸侯國家。華陽夫人正受寵,但她沒有兒子,而能夠決定選誰當太子的只有華陽夫人。
“是這樣,這又怎么辦?”子楚問。
“你資財貧乏,客居在此,沒有什么可以拿來奉獻給雙親并結交賓客。我老呂雖然也不是很有錢,但請讓我用千金做資本為你西游秦國,孝敬安國君和華陽夫人,促成他們立你為繼承人!
“您的計策果真如愿,就請讓我與你共同分享秦國!
呂老板于是拿出五百金給子楚,作為開銷費用,去結交賓客;同時又拿出五百金購置珍奇寶物、玩賞佳品,自己帶著西進游說秦國。幾經輾轉,呂老板就見到了華陽夫人。呂老板巧舌如簧,借機說子楚賢能聰明,結交諸侯賓客遍天下,還常常念叨“我子楚把華陽夫人當作自己的天”,日夜悲泣思念著安國君和夫人。
華陽夫人聽了簡直爽死了。呂老板趁熱打鐵,就讓華陽夫人的姐姐勸說華陽夫人:“我聽說憑色相事奉人的,容顏衰老便會寵愛減退。如今夫人事奉太子,但沒有兒子。何不趁此年輕時候早早從諸子中物色一位賢能孝順的,推舉立他為嫡正而認作自己的兒子。那樣的話,夫君健在就權重位尊;夫君倘若過世,所認的兒子登立為王,終身就不會喪失權勢!
華陽夫人也是明白人,很快就在安國君面前搞掂了推舉子楚和認子二事。華陽夫人還備了厚禮送給子楚并請老呂輔助他。
呂不韋有美妾與他同居,不久就懷了身孕。子楚跟著呂不韋來喝酒,見著那女子就抬不動腳了,向呂不韋請求要那女子。呂不韋很惱怒,但轉念已經為子楚傾家蕩產,目的是為了獵獲他這個寶貨,于是便獻出了美妾。那女人隱瞞了自己懷有身孕,到十二個月時,生下了兒子政。后來子楚返國繼承王位,而政,就是秦始皇。
子楚即位后,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邑十萬戶。
贏政即位后,尊奉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司馬遷記載呂不韋讓妾給子楚時很不爽,其實我想也未必。讓妾不僅杜絕了子楚日后反悔與老呂“共享秦國”的承諾,還讓子楚糊里糊涂帶上了頂綠帽子。
小吏呂公何以打造“開國皇后”?
史書中對呂公的故事記載不多,只知道他是單父人,看樣子有點社會地位,但要說起錢財,估計比呂不韋就差遠了。
漢高祖劉邦年輕的時候放蕩不羈,好酒色,好戲弄人,但樂于施舍,胸襟開闊。
有一回,沛縣縣令請客,呂公去了。蕭何是縣里的主吏,主管收禮物,對各位賓客說:“禮物不滿一千錢的,坐在堂下!眲钅菚r已經是泗水亭長,向來輕視那些官吏,于是欺騙地在名刺上說“賀萬錢”,其實沒有拿出一個錢。名刺遞了進去,呂公大驚,站起來,到門口迎接劉邦。呂公好給人相面,看見劉邦相貌,就特別敬重他,領他到堂上入坐。
由于受到呂公的敬重,劉邦便戲辱堂上的客人,自己坐在上坐,毫不謙讓。
酒席散盡后,呂公便對劉邦說:“我從年少時就給人相面,相過的人多了,沒有一個像你劉季這樣的貴相,希望你多保重。我有一個親生女兒,愿意作為你劉季(劉邦,字季)執帚灑掃的妻子!眲钔饬恕
還有一個小插曲,呂公的老婆對這樁婚事最初并不滿意:“縣令想求娶俺閨女你都不同意,怎么能把閨女嫁給一個浪蕩子!”但呂公好像有點大男子主義,他對自己決策的自信使劉邦還是成了他的快婿。
呂公的女兒就是后來權傾朝野的呂后。
人力如何成為資本?
當我多年前看到二呂的故事后,一直打心眼里佩服他們的大手筆。他們一個把自己的兒子運作成了秦朝的開國皇帝,一個把自己的女兒運作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后。這樣的人不是戰略投資家又有誰敢當這個稱呼呢?
當然,你可以說老呂家這兩個人功利心太強,太赤裸裸,他們都把人當成貨物來投資了。不過,我們現在不是也說,人力是“資本”嗎?既然是資本,當然是以贏利為目的,資本不就是追求投入產出比的最大化嗎?
突然想到現在的那些風險投資商,比如:孫正義,他投資的雅虎、阿里巴巴不就讓他賺了個缽滿盆盈么?當然,孫正義投資的公司也并不都賺錢,可是就算他投資的公司有那么一兩家賺錢不就夠了么?
“二呂”和孫正義都是把資源或資金投向外人,當然,他們的成功也在于能把外人變為自己人。但更為關鍵的是,老板們如何將自己的下屬當成資本而不是成本來看待。令我得意且又失意的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也說過類似的話。
如果公司老板們都能這樣想的話,或許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就會小一點,曾榮獲“最佳雇主”稱號的百度也就不會采取我們所最不愿意看到的那種方式裁員了。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