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產業組織有了新變化,許多產業開始呈現柔性化與扁平化趨勢。學者們發現,在這一趨勢中硅谷的崛起與日本產業“失去十年”等經濟現象都與產業組織模塊化相關,于是逐漸形成模塊化理論。模塊化理論的廣泛運用,促進了企業合作創新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一、模塊化理論形成的背景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人類進入信息經濟與全球化時代,人們的消費需求由質量消費向個性化消費過渡。在此背景下,柔性生產、虛擬組織等生產組織形式開始出現,產業也由縱向分工向橫向分工轉變。一些經濟學家發現,模塊化的生產組織形式在這一扁平化與柔性化趨勢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模塊化的研究也由工藝設計向組織設計轉變。Cremer(1990)比較分析了信息同化型與信息異化型模塊系統的信息效率。青木昌彥(1990,1995)提出了模塊集中化的兩種模式,包括事先規定了模塊之間聯系規則的“A”模式,模塊聯系規則可以不斷改進的“J”模式,以及各個模塊內部的信息處理完全“包裹化”這一條件;他甚至認為模塊化是新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的本質。哈佛商學院兩位院長鮑德溫和克拉克(1997,2000)先后通過對硅谷高科技風險企業模塊化集群的分析,得出新經濟時代就是“模塊化時代”的結論,于是產生了模塊化理論。由于青木昌彥、鮑德溫等這樣的重量級學者對模塊化的重視,使模塊化理論日漸成為國內外管理學研究領域中令人矚目的前沿問題,也逐漸把模塊化理論運用到產業組織學與企業創新學的交叉領域——企業合作創新理論中。
二、模塊化組織功能在企業合作創新中的運用
(一)模塊化與企業創新
模塊化經典理論認為,被模塊化的復雜系統內部有兩類信息,一類是看得見的系統信息,另一類是看不見的私人信息。系統信息是復雜系統內部各子模塊共享的信息,這類信息使各子模塊之間建立明確的聯系規則,它包括結構、界面(接口)和標準等三方面的信息;當然,在經濟系統不斷復雜化的今天,各模塊之間的聯系規則是不斷演化、發展的,要依靠事后的不斷改進來適應新的環境。私人信息隱含于各子系統內部,是其他系統看不見的,這類信息使各子模塊可以獨立、平行地展開工作,它可以被替代或事后進行再選擇。
系統信息與私人信息并存的制度安排大大推進了企業創新,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明。(1)模塊化系統內各子模塊之間“背靠背”競爭具有“淘汰賽”的激勵效果。青木昌彥在分析硅谷模式時指出,由于創新企業在模塊產品設計時對其他模塊依賴較小,因此硅谷模式的創新能力得以加強;而且,硅谷內往往是數十家企業同時為研究同一有前途的技術展開競爭,只有成功者才能上市或被收購,這種“淘汰賽”更能激勵企業進行創新。(2)模塊化系統是一個允許浪費的系統。該系統內各子模塊之間平行展開工作可以促進創新。一方面,子模塊內部信息包裹化使每個子模塊內的創新項目免受外部干擾;另一方面也使得模塊集成者有多個備選創新項目以對付風險與不確定性。(3)由于多個企業從事同一模塊產品的設計工作,創新性產品系統不需要事先集中設計便可以自行演化。
(二)產業集群與合作創新
1.企業合作形成模塊化的產業集群可以化解產業集群的內生性風險。鮑德溫、克拉克與青木昌彥等都把硅谷的產業集群看做合作創新集群,這種企業合作創新的產業集群可以化解下面幾種內生性風險。(1)資產專用性風險。因為集群內各合作組織可以平行展開工作,各合作組織的創新活動并不會因某個模塊組織出現問題而停止,可以化解特質交易(idiosyncraticexchange)過多帶來的風險。(2)戰略趨同風險。集群內部各子模塊組織之間“背靠背”的平行競爭使各合作組織相對獨立地展開工作,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化解戰略趨同帶來的風險。(3)閉關自守風險。在企業合作創新的產業集群內,平行競爭的性質使得合作創新設計者有數個替代方案以應付未來的風險與不確定性。(4)創新惰性風險。傳統產業集群內知識溢出效應可能導致在技術創新上“搭便車”的行為,這樣的行為在企業合作創新產業集群中能通過“淘汰賽”式的競爭消除。
2.發展企業合作創新產業集群的條件。鮑德溫和青木昌彥(2003)認為,發展企業合作創新產業集群最有利的制度環境是通過風險投資家和金融業者來協調中小企業組成分權式集群。其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在平行展開的競爭中彼此問關聯越少就越能獲得更大的選擇價值;其二,“淘汰賽”式的競爭形成了贏者通吃的局面,具有相當大的激勵效果。當然,企業合作創新產業集群也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其一,如果合作的實驗分散于各獨立企業組成的產業集群中,就會產生較高的交易費用;其二,合作創新系統檢測、集成商與合作組織供應商之間容易產生知識產權的糾紛。
(三)企業組織形式與企業合作創新
1.企業合作創新可促使企業組織結構扁平化。以合作為基礎組成的企業間生產網絡的出現,使原來由一個企業從事生產經營的所有功能,現在由多個企業來完成,包攬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的垂直一體化企業的界限因此被打破。因為扁平化的合作創新組織更能調動內部各利益主體的積極性,所以企業合作創新的價值創造體系具有更高的組織效率。合作創新組織的興起,使企業組織由金字塔型向扁平化轉變。
2.企業合作創新的組織形式可使企業適應動態的市場環境。Kamarani(2002)等人的研究表明,合作創新組織設計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創造一個基本的通用單位,這一單位可使不同的合作成員能組合成不同的產品。有一個好的合作創新組織共用構件,就能使企業抓住市場機遇,減少市場變化帶來的風險。
3.企業合作創新使企業組織邊界動態化。在柔性化與模塊化趨勢中,企業通過選擇多樣化和靈活的動態契約組合建立“柔性契約網絡”,這樣合作創新的契約組織形式可以使企業隨內外部環境的變化排列、組合、增加或減少相應的契約,使企業能在全球整合資源,以達到減少生產成本與交易費用,贏得競爭優勢的目的。
三、企業合作創新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以來,哈佛學派、芝加哥學派和新產業組織理論學派等三個主要學派為西方產業規制與反壟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論根據。但他們并不能很好地解釋信息經濟條件下產業組織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而企業合作創新理論的出現彌補了這些理論的某些不足。簡單地說,企業合作創新理論彌補了傳統主流產業組織理論以下的不足之處。
其一,理論基礎方面。由于傳統主流經濟學深受經典物理學的影響,所
以其理論范式有時間可逆、機械決定論等特征。企業合作創新理論雖然也運用主流經濟學的某些理論作為分析工具,但它同時具有系統經濟學、演化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的某些特征。因為企業合作創新理論視模塊化組織為一個系統;把新的產業組織形態的變化看做企業為適應環境變化不斷做出調整的一個動態演化的過程;注重企業與產業組織內部制度安排對經濟系統效率影響的分析。
其二,研究對象與方法。以往的產業組織理論在涉及規制與壟斷問題時多注重企業行為的分析,而且不能很好地解釋信息經濟條件下扁平化產業結構的出現和可競爭性壟斷結構的形成。而企業合作創新理論比以往的產業組織理論更關注技術創新對產業結構變遷的作用,更注重產業、企業組織結構與信息分布對組織效率的影響;其博弈論分析理念也由非合作博弈向競合博弈轉變?梢哉f,企業合作創新理論對產業橫向一體化和產業融合等經濟現象做出了較為合理的解釋。
總的來說,企業合作創新理論與以往的產業組織理論有所不同,但仍可把企業合作創新理論看做對原有產業組織理論的補充與發展。因為企業合作創新理論尚處于發展階段,所以其理論還有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現有企業合作創新理論的某些概念還有待進一步理清,有說服力的數學模型與實證研究較少等等。但其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及一些基本的結論還是很有借鑒價值的。
企業合作創新的產業組織形式之所以能在信息經濟條件下取得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共享信息擴大了網絡的外部性,另一方面是因為個別信息與“背靠背”競爭加速了產業創新與演化的進程。
關于模塊化理論對企業合作創新實踐的借鑒意義本文有如下觀點:
第一,加快我國產業轉型。在信息經濟與經濟全球化時代,我國許多產業正由低端粗放型向高端集約型轉變,高端集約型產業經濟系統更為復雜,信息處理要求更高,因此,我國的知識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產業應該大規模地向企業合作創新組織形式轉型。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合作創新組織內知識“包裹化”與合作創新組織內部“隱性知識”變成“顯性知識”的關系。
第二,我國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優勢抓住產業結構升級的機遇。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經濟時代,產業中價值實現的重心在不斷轉移,產業結構呈現出橫向一體化趨勢。在這一趨勢中,中小企業完全可以發展得很好,但有必要把自己定位于可以發揮自己優勢的合作創新模式,一定要避免小而全的傾向。而有聲譽、信息、知識和資本優勢的企業應把自己定位于企業合作創新的整合者或產業標準的制訂者,通過柔性契約網絡在全球整合資源。
第三,企業合作創新的產業中的壟斷結構往往是競爭的結果。在已經合作創新的產業中,即使存在壟斷結構,市場也往往是有效率的。Karnie和Schwartz等學者的研究也表明,重大的創新往往來自具有壟斷結構的組織中。所以,我們在反壟斷時應注重壟斷結構的效率分析,反對有損效率的壟斷行為。
第四,企業合作創新的非正式制度有很重要的意義。從硅谷的成功經驗中發現,鼓勵競爭、相互信任的文化十分重要。此外,不同的合作創新組織之間和合作創新組織內部之間的非正式交流與溝通也是很重要的。
責任編/梅村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