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0年美國學者提出了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后,很快便引發了核心競爭力的全球研究熱潮。國內許多企業更是把核心競爭力視為企業競爭的“核武器”。但是,過去人們對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往往習慣于以傳統的牛頓單質點科學哲學為邏輯起點,而忽視了系統科學的運用。我們認為,以單質點為基礎的近代整體觀,無法解釋核心競爭力的復雜演化過程。因此,有必要運用系統的思維方法對核心競爭力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
基于系統思考的核心競爭力特征
企業是復雜的自組織系統,而核心競爭力是構成企業復雜系統的子系統,根據現代復雜系統自組織理論,復雜系統具有四個基本特征:整體性、能動性、相關性和漲落性。下面,筆者運用系統的基本特征對核心競爭力進行系統分析。
1.核心競爭力的整體性。核心競爭力是由諸多元素與企業內外部環境相互協調作用所構成的一個有組織整體。企業所擁有的各種資源、結構以及資源配置能力等,都是核心競爭力系統的構成要素,而企業內外部環境中的諸多元素會以不同形式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對核心競爭力的演化產生重大影響。核心競爭力的整體性又會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表現出相對穩定性和革新性。核心競爭力的相對穩定性,是指當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旦形成,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維持某種發展態勢,不會因為某些偶然因素發生改變。但是,核心競爭力的整體性又表現為相對的保守性,在一定的發展階段阻礙企業的變革。核心競爭力的變革性,是指當構成核心競爭力的某一要素得以強化,或流入企業的物質流、能量流或信息流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演化方向相一致,那么,這會使核心競爭力的有組織整體更加穩定,并且表現出更大的作用力,對企業的發展以及周邊環境產生重要影響。
2.核心競爭力的能動性。核心競爭力的能動性,是指構成核心競爭力的各要素之間以及這些要素與企業內外部環境之間不停地進行著復雜的相互作用,使各個部分之間發生不同形式的改變。核心競爭力的這種能動性又可表現為主動能動性和被動能動性。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核心競爭力各構成要素會主動地改變各要素之間的組合,以使企業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核心競爭力本身也會在這種自我調控中得以加強,以整體的形式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影響。同時,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各種要素會對核心競爭力發生作用,使構成核心競爭力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被動地發生改變,使核心競爭力得以增強或弱化。這種主動能動性和被動能動性是構成核心競爭力不斷演化的動因之一。由于不同企業所處的內外部環境以及資源構成、組織結構、企業文化、人員素質等方面的差異,從而使得這種能動性的作用形式、方向、力量表現出很大的差異,結果使得不同企業在培育核心競爭力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方式和效果,這也使得核心競爭力難以被其他企業模仿。
3.核心競爭力的相關性。核心競爭力的相關性,是指構成核心競爭力的各要素之間、各局域之間、要素與環境之間在非線性相互作用下密切關聯,彼此影響,相對獨立,并在一定條件下發生質變,形成新的有組織整體。因此,我們在對核心競爭力各要素進行分析時,必須從總體上把握各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孤立強調某一方面顯然是不科學的。同時,構成核心競爭力各要素之間相關資源的持續時空、涉及對象和作用強度是不同的。有些對核心競爭力的演化具有相對長期的影響,比如企業對某種資源的壟斷、擁有名牌、對某種核心技術的掌握、對資源配置的獨特能力等。而有些要素對核心競爭力的作用是短暫的,這也正是有的企業基業常青而有的企業曇花一現的原因。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有些是作用于核心競爭力系統內部的,如企業掌握的某種資源、某種技術,而有些則會對核心競爭力系統外部發生巨大作用。核心競爭力各要素對系統內外的作用強度是不同的,從而使得不同的企業形成的核心競爭力具有多樣性,不同企業對產業鏈上的戰略控制點把握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競爭優勢。
4.核心競爭力的漲落性。核心競爭力的漲落性,是指構成核心競爭力的各要素及其本身在演化方式、方向和速度等方面存在著動態差異。一方面,構成核心競爭力的各要素在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核心競爭力各要素對核心競爭力演化的作用是不同的,同一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也具有不同的表現,從而決定了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動態的有組織整體,同時,在不斷的變化中維持一種相對的均衡狀態。另一方面,核心競爭力的動態差異表現為多種形式,可以是對系統內部不同要素的重新組合;也可能是由于原有系統外部環境的改變而發生了改變。這種動態差異,可能表現得激烈,即打破原有核心競爭力的整體結構和功能,形成新的有組織整體;也可能表現得微弱,即對原有的整體不產生質的改變,只是局部的改變。核心競爭力的動態差異表明,企業不能把核心競爭力視為“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是持久不變的,核心競爭力是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發生動態變化的。
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核心競爭力是在企業內外部諸多要素的相互作用下,經過長期的發展而形成的。僅從其本身分析形成原因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當我們把分析視角轉向整個企業,那么核心競爭力只能是構成企業這個復雜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而這一子系統將對企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發展方向與速度。根據系統論,我們不妨把核心競爭力視為企業有組織整體的基核,我們可以根據基核的形成過程來分析核心競爭力的形成。
1.核心競爭力形成的動力。系統論認為,系統自組織的基核是在系統各要素之間相互協調的整體條件下,由構成系統各要素的能動性、相關性與漲落性三重動力綜合作用而形成的。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也不例外。企業各要素不斷演化發展的能動作用,在其內部及其相互之間的作用和制約下,在漲落作用提供的內外部條件下,便會促使企業內部處于相對無組織狀態的各要素逐漸具有一定的組織方式,并以一定的方向和速度演化,由此,推動了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因此,企業在培育核心競爭力時,只能通過企業構成要素的改變和重新組合來實現。
2.核心競爭力的形成過程。在企業的資源要素中,可能有一種或幾種要素,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由于自身在演化方式、方向和速度上能夠順應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趨勢,從而使它們自身具有較強的自組織能力。這些要素能對其他要素產生重大影響,在長期的演化發展過程中,它們能夠不斷地從外界吸收能量,使其本身更加穩定,逐步使其他要素以它為核心由無序狀態走向有序狀態,并最終形成一個有組織整體,對企業的發展產生重大推動作用。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旦形成,它將以自身的能動作用去影響或支配企業的各要素,并且有效地控制其失穩的因素,使企業遠離失穩狀態,并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但是,核心競爭力本身及其構成要素也是處在不停的變化過程中,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各種構成要素最終會對核心競爭力的演化方式、速度和方向產生影響,從而使核心競爭力保持在某種亞穩定狀態。
基于系統思考的核心競爭力培育
1.戰略的準確定位。戰略是企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發展方向,它是企業組織結構設計、資源配置的依據,戰略選擇的準確與否,將對核心競爭力的培育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只有戰略方向與市場發展方向相一致時,構成核心競爭力的決定要素才會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影響和改變其他要素,逐步形成核心競爭力的系統整體。戰略方向錯誤,或者與構成核心競爭力的潛在要素相悖,均不利于核心競爭力的培育,甚至將會對核心競爭力的演化設置障礙。因此,企業要把戰略的制定和核心競爭力的培育結合起來,使二者的發展方向與市場趨勢相一致。而對市場趨勢的把握,則要求企業既要有長遠的戰略眼光,又要以最快的速度從市場上獲取信息,并迅速做出反應。
2.保持組織結構的相對穩定性。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就是盡可能地從外界獲取各種資源,同時對這些資源進行最優組合,在企業內產生最大的能量,而對外保持最小的消耗。這種相對的穩定性,對內來說,要求組織成員的權、責、利不是完全的均衡。這種非完全的均衡,使得組織內部維持著一種動態態勢,保持組織內部充滿活力,組織成員的創新意識被最大限度地激發,使組織保持著內在變革的動力。但這種非均衡狀態是相對的,必須遠離失穩點。具體來說,就是使組織結構趨于扁平化和柔性化。對外而言,就是要求組織結構的相對開放性。核心競爭力的培育過程,就是不斷從外界獲取各種資源,增大流入企業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過程。因此,企業的組織結構必須是開放的。
3.控制產業鏈上的戰略控制點。我們知道,構成核心競爭力的各種要素,在系統內處于非均衡狀態,各種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但有些要素的演化方向與市場趨勢相一致,具有巨大的潛力,會對其他要素產生重大影響,并最終決定了核心競爭力的形成。由于不同企業在特定的發展階段對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吸收和轉化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企業要善于對產業鏈進行分解,尋找產業鏈中的戰略控制點,這將決定未來一定時期內的產業發展方向。企業要以產業鏈上的戰略控制點為導向,獲取這一控制點所需的各種資源,提高資源的轉化能力。
4.提高組織成員的集體學習能力。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經營中逐步形成的,它與周邊環境不斷發生相互作用而保持一種動態的差異性。核心競爭力是一種比較競爭優勢,企業必須積極地獲取有利于企業成長的各種資源和信息,并且對其進行吸收和轉化,這就要求企業的成員要具有集體學習的能力,企業要成為學習型組織。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