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復習提示:本章主要講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發展方面的內容。重點掌握生產關系的三個部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以及生產力方面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具體戰略。
第一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一、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選擇過程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建設社會主義應當實行什么樣的經濟體制,這是黨執政后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在我國確立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這是歷史性勝利,但由于受蘇聯模式的影響,加上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后期過于急促和粗糙,也遺留下不少問題。因此,產生了不少弊端,須進行調整和改革。盡管在1956年至1978年期間,我黨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但也提出了不少正確的政策思想,進行了改革的嘗試,為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等著作中,開始對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進行反思,提出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認為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不能只顧一頭,要兼顧三個方面。陳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重要思想,并為八大決議采納,即:在工商業經營方面,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為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以國家的計劃生產為主體,國家許可范圍內的自由生產為補充;在市場方面,以國家市場為主體,一定范圍內國家市場領導的自由市場為補充。毛澤東提出"可以消滅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尊重價值規律(價值規律是客觀存在的經濟法則),價值法則是"一個偉大的學校";鄧子恢提出對農村集體經濟內部關系的調整,在生產經營方面實行"大的集中,小的分散",在生產資料處理方面,實行"主要公有,次要私有",合作社對生產隊實行"包工、包產、包財務"等;60年代初,鄧子恢、劉少奇、陳云、鄧小平對農村的"包產到戶"的責任制也表示贊成,成為我國70年代末以后農村改革的先聲等。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8
2011.04
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所謂全方位,就是不論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
18
2011.04
第三節 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 一、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改革和開放緊密相連,鄧小平把......
18
2011.04
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相互促進、相互統一,它們之間存在著......
18
2011.04
第二節 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改革 一、改革的全面性 中國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這是由改革的......
18
2011.04
五、必須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而不能走回頭路 1.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事實雄辯地......
18
2011.04
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紀念大會上對改革開放理論的概括 1.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