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思想解放”,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近代中國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而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在舊的社會經濟體制與新的時代發展要求的激流碰撞中,步入社會主義社會的中國人依然沒有停止解放思想的腳步。
一. 第一次思想解放,沖破了個人崇拜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6年,毛澤東逝世,雖然粉碎了“四人幫”,但是1977年兩報一刊社論提出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依然延續著毛澤東的個人崇拜的錯誤傾向。隨著1978年光明日報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的發表以及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沖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高度評價了關于真題標準問題的討論,并且斷然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這就重新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沖破了個人崇拜。
二. 第二次思想解放,沖破了計劃經濟崇拜
(1992年中共十四大)
從1978年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明顯不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實踐要求解放思想,轉變觀念,中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搞所謂的“雙軌制”的方式實行經濟體制的過渡,一方面培育和發展市場,另一方面改革原來的計劃體制。1987年當時中共十三大上,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在歷經14年的探索和實踐之后,打破了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具有社會制度屬性這一思想束縛,并于1992年黨的十四大上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目標,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加速前進。
三. 第三次思想解放,沖破了所有制崇拜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改革開放以來,個人、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迅猛發展,但處于舊體制中的它們只能頑強求生,為了取得用地、稅收、貸款等方面的平等待遇,只能掛靠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以領取“集體企業”營業執照,為自己涂上公有制經濟的顏色,以求生存發展。1997年的十五大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經歷了從“有益的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的轉變,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關推薦:
歡迎關注研究生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6
2017.02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考點:毛澤東思想的分期......
06
2017.02
2018考研政治毛中特考點:黨的農村階級政策......
06
2017.02
2018考研政治考點:人大與政協相關知識......
06
2017.02
2018考研政治干貨:不同時期社會性質、主要矛盾和歷史任務......
05
2017.02
在整個政治考卷上來看,100分值的政治考卷分為單選、多選以及材料分析三大部分。單選16道題16分,......
03
2017.02
趕緊拿走!一份2018考研政治科學復習規劃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