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戊戌維"/>
第三節 維新運動的興起和夭折
一、戊戌維新運動
(一)維新派倡導救亡和變法的活動
甲午戰爭慘敗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機,激發了新的民族覺醒。
站在救亡圖存和變法維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要求的知識分子。把向西方學習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不但科學技術,而且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共識: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向日本學。
代表:康、梁、譚嗣同、嚴復
作為:
1.向皇帝上書(1895年因甲午戰爭“公車上書”比較著名)
2.著書立說(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梁啟超《變法通議》;譚嗣同《仁學》;嚴復翻譯赫胥黎《天演論》)
3.介紹外國變法的經驗教訓(康有為向光緒進呈《日本變政考》、《俄彼變政記》、《波蘭分滅記》
4.辦學會(強學會、南學會、保國會)
5.設學堂(康有為萬木草堂梁啟超實務學堂(長沙)
6.辦報紙(梁啟超主筆上海《實務報》、嚴復主辦天津《國聞報》、湖南《湘報》
維新派以各種方式宣傳變法主張,制造維新輿論,培養變法骨干,組織革新力量,重點放在爭取光緒及帝黨官員支持,希望通過他們自上而下實行變法。
(二)維新派與守舊派的論戰
1.要不要變法
守舊派:“祖宗之法不可變”:“寧可亡國,不可變法”
洋務派:張之洞《勸學篇》反復強調封建的綱常倫理不可變。
維新派:根據西方資產階級進化論,認為自然和社會都是不斷發展變化。“變者天下之公理也”,任何事物“無時不變,無事不變”,“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
2.要不要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
守舊派與洋務派:“民權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民權之說一倡,愚民必喜,亂民必作,紀綱不行,大亂四起”。
維新派:運用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對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作了批判。譚嗣同:“君末也,民本也”;嚴復:國家是“民之公產”,王侯將相是“通國之公仆隸”,專制帝王則是“竊國者”。君是由民共舉出來的,民既可以共舉君,也可以共廢君。從根本上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的合理性,為實行政治制度變革提供了理論根據;不過,他們又認為,“欲興民權,宜先興紳權”,(紳,即正在向資產階級轉化的士紳)。君主立憲制度才是當時理想的政治方案。興民權、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才是“治國之大經”。
3.要不要廢八股、改科舉和興西學
守舊派:反對西學,把西方近代科學技術斥為“奇技淫巧”
洋務派:軍事和技術可學,但封建的政治制度、科舉八股,尤其是三綱五常不能觸動。
維新派:痛斥科舉制度是“牢籠天下”的愚民政策,要救中國必須廢八股、改科舉,辦學堂、興西學。嚴復:“民智者,富強之原”,“欲開民智非講西學不可”,“救亡之道在此,自強之謀亦在此”。針對洋務派“中體西用”的口號,維新派駁斥道:“未聞以牛為體,以馬為用者。”
論戰實質:資產階級思想與封建主義思想在中國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三)曇花一現的百日維新
1898.6.11,光緒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告變法開始),前后共103天
1.政治:改革行政機構,裁撤閑散、重疊機構;裁汰冗員,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書言事;準許旗人自謀生計,取消他們享受國家供養的特權。
2.保護、獎勵工商業和交通采礦業。
3.裁減舊式綠營兵,改練新式陸軍;采用西洋餅之,練洋操,習洋槍等
4.創設京師大學堂,各省書院改為高等學堂,在各地設立中、小學堂;提倡西學,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經濟特科;設立譯書局,派留學;獎勵新著、創辦報刊,準許自由自治學會。
目的:開放一定程度的言論、出版、結社自由,使資產階級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權利,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因此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但光緒沒有采納開國會等政治主張,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觸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是溫和的改良方案。
失敗:“戊戌政變”(慈禧的第二次政變)“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近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為)
二、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和教訓
(一)戊戌維新運動的意義
1.一次愛國救亡運動(高舉救亡圖存的旗幟,要求通過變法,發展資本主義)
2.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革運動
(突破洋務派“中體西用”,主張改革君主專制制度。
3.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大力傳播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宣傳自由平等、社會進化觀念,批判封建君權和封建綱常倫理);
以維新運動為起點,資產階級新文化開始打破封建文化獨占文化陣地的局面;
維新派主張采用近代教育制度,興辦新式學堂,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京師大學堂的創設,是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發端。)
4.改革社會風習方面提出了許多新的主張
(二)失敗的原因和教訓
1.維新派自身的局限(內因):
(1)不敢否定封建主義
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幻想通過和平、合法的手段,實現自上而下的改良,讓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的代表參加政權,逐步實現君主立憲。
經濟上:雖要求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卻未觸及封建主義的經濟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
思想上:雖提倡西學,仍打著孔子的旗號,“托古改制”
(2)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幻想帝國主義支持)
(3)懼怕人民群眾
2.慈禧太后為首的強大的守舊勢力的反對。(外因)
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異同點
(1)從性質來看:洋務運動是清朝封建地主階級為了維護其統治地位而實行的一場自救改革運動;戊戌變法既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又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也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從目的來看:洋務派創辦洋務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維新派的根本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
(3)主張來看:都主張學習西方,但前者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后者還學習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
(4)從活動方面來看:洋務派掀起洋務運動;維新派掀起資產階級維新變法運動。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7
2012.07
第二節 洋務運動的興衰
......
17
2012.07
第一節 農民群眾斗爭風暴的起落
......
17
2012.07
第三節 反侵略戰爭的失敗與民族意識的覺醒
......
17
2012.07
一、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歷程
(一)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
17
2012.07
第一節 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
17
2012.07
綜述 風云變幻的八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