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報道:考后首發2012年考研真題及答案解析
一、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概念
經濟全球化是國家、民族經濟關系跨越自身疆界的顯著變化,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科技革命推動的結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趨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科技革命的特點是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直接生產力。新科技革命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加深了各國經濟的國際化,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加強了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導致地區經濟集團的建立和壯大,加速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當前世界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
①在生產資本方面,國際投資增長,帶來了資本國際化;
②在商品資本方面,貿易國際化,貿易成為國際交往中比較活躍的環節和各國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世界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比生產的增長速度高得多,它成為國際經濟關系中的一個基本特征;
③在貨幣資本方面,金融國際化,國際金融交易大大超過世界生產和商品交易;
④在經濟主體方面,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主導力量。
3.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趨勢加速發展,這是當今世界經濟的一個重要趨勢。其突出表現為:(1)國際貿易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國際交往中比較活躍的一環。(2)國際投資,特別是發達國家間的相互投資越來越頻繁,資本流動已經國際化。(3)國際金融活動規模空前,大大超過了全世界生產和商品交易。(4)跨國公司遍布全球,產品的國際化水平越來越高。(5)全球貿易規則日趨統一。
4.經濟全球化的評價
有利于促成各國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形成優勢互補,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對各國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對發達國家而言,經濟全球化可能是利多弊少或者叫做利大于弊。但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它既是機遇,又是挑戰。①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它們更多地獲得資金尤其是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加快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有利于它們更好地利用自身優勢,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對外經濟貿易;有利于它們更快地得到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發揮后發優勢,實現技術跨越。②但經濟全球化也有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加劇了各國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發展差距、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使發展中國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經濟波動和金融危機的影響。特別是當發達國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干預時,問題就更嚴重。發展中國家既要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又要趨利避害。當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國“共贏”、平等、公平、共存的經濟全球化。
5.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集團化是并行不悖的
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比較終實現經濟全球化的具體步驟和途徑,是經濟全球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經濟活動國際化加深和國際經濟競爭加劇的產物。它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爭奪世界市場成了國際競爭的熱點。現在主要是按經濟實力分割世界市場,得失標志已經不是占領多少領土或勢力范圍,而是對市場占有的廣度和深度,其手段更多地是依賴資本輸出。
二、 區域經濟一體化
1.區域經濟一體化
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為了維護既有的、實現未來的共同利益,通過協商并締結經濟條約或協議,實施統一的經濟政策和措施,消除商品、要素、金融等市場的人為分割和限制,以國際分工為基礎來提高經濟效率和獲得更大經濟效果,把各國或各地區的經濟融合起來形成一個區域性經濟聯合體的過程。
2.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形式
經濟一體化的形式根據不同標準可分為不同類別。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巴拉薩把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分為四個階段:(1)貿易一體化,即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2)要素一體化,即實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3)政策一體化,即在集團內達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協調一致;(4)完全一體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統一。
與這四個階段相對應,經濟一體化組織可以根據市場融合的程度,分為以下六類:
(1)優惠貿易安排。(2)自由貿易區。(3)關稅同盟。(4)共同市場。(5)經濟同盟。(6)完全經濟一體化。
3.經濟一體化的優點
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是矛盾的統一體,盡管區域經濟集團化具有某種程度的排它性,但有效的區域組織都把地區經濟與全球經濟銜接起來,又具有開放性一面,從長遠來看,區域集團化的發展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1)根據比較優勢的原理通過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
(2)通過市場規模的擴大達到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水平;
(3)國際談判實力增強有利于得到更好的貿易條件;
(4)增強的競爭帶來增強的經濟效率;
(5)技術的提高帶來生產數量和質量的提高;
(6)生產要素跨越國境;
(7)貨幣金融政策的合作;
(8)就業、高經濟增長和更好的收入分配成為共同的目標。
4.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EU)的前身是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1951年4月,西歐6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在法國巴黎簽訂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也稱《巴黎條約》),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煤鋼共同體建立后,西歐6國認為可以把巴黎條約的原則擴大到其它領域。1957年3月25日,西歐6國政府在意大利羅馬簽訂了《建立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這兩個條約合在一起統稱為《羅馬條約》。《羅馬條約》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同時,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和歐洲經濟共同體正式成立。《羅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建立全面的關稅同盟,即內部取消各種商品的關稅,對外采用統一關稅;對外實行共同的貿易政策;內部實施共同農業政策;逐步協調經濟和社會政策,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流通。
相比較而言,歐盟是經濟一體化程度比較高的一個區域性集團,現有25個成員國,其一體化程度仍在逐步提高。自1958年1月《羅馬條約》生效、歐共體成立以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西歐經濟一體化取得巨大成就。1993年1月建立了歐洲統一市場。1993年11月“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生效,成立歐洲聯盟。1995年1月瑞典、芬蘭、奧地利加入,使聯盟由12國擴大為15國。1999年1月1日歐元如期啟動,這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來國際貨幣體系中比較重大的變革。2002年1月1日起,除英國、瑞典、丹麥外的歐盟的12個國家開始使用共同的貨幣歐元,實現了經濟貨幣聯盟計劃。同時,歐洲聯盟同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建立了歐洲經濟區,在經濟區內做到商品、資本、勞務、人員的自由流動,創建了以德國為主體的由西歐18個國家組成的內部大市場,人口達到3.8億。歐洲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大大刺激了其他地區一體化的發展。2004年5月1日,歐盟實現了第五次歷史性擴大,成員國正式從15個擴大到25個。擴大后的歐盟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增加5%,擁有4.55億人口,經濟總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實體。新加入的10個成員國中,除了塞浦路斯和馬耳他外,波、捷、匈、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8國均為中東歐國家,曾數冷戰時期的北約集團。通過此輪擴大,歐盟大幅擴展其影響力,使歐洲真正結束了二戰以來的分裂局面。10月29日,歐盟領導人結束了長達28個月的激烈爭論,正式簽署歐盟第一部憲法條約。這部憲法的通過有利于加快歐盟的決策過程和提高歐盟的國際地位。同時,歐盟加快建設快速反應部隊,并接替了北約在波黑的維和任務。歐亞關系繼續發展,于2004年10月在越南河內舉行第五屆歐亞首腦會議;歐美雖然在阿富汗重建、烏克蘭大選等問題上開展協調合作,但在伊拉克和伊朗問題上的分期難以彌合,大西洋兩岸關系在曲折中探索新的發展模式。
5.北美自由貿易區
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NAFTA)的前身是由美國和加拿大兩國建立的美加自由貿易區。
1987年10月美國與加拿大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1994年起在美加兩國的基礎上吸收了墨西哥參加,形成了北美自由貿易區。北美自由貿易區擁有3.63億人口,年國民生產總值和進出口貿易額占世界首位。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經濟集團,具有重大意義。根據協議,貿易區將用15年時間,分三個階段取消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實現商品、勞務、資本等的自由流通。
6.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澳大利亞建議下建立起來的。
1989年11月,亞太地區的12個國家(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韓國、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文萊)在澳大利亞堪培拉舉行第一屆部長會議,拉開了亞太地區廣泛開展區域經濟合作的序幕。此后,該經濟組織在1992年吸收了中國、臺灣、香港,1993年增加了墨西哥、巴布亞新幾內亞;1994年又增加了智利,現已達到21個成員國。該組織每年舉行一屆部長年會。從1993年起,每年舉行一次成員國首腦非正式會議。成員國首腦非正式會議不僅擴大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國際影響,而且為今后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向貿易投資和技術一體化方向發展注入了政治推動力。
2001年11月,中國與東盟一致同意在10年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02年11月,雙方領導人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正式啟動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根據協議,雙方大部分產品的關稅將于2010年降為零。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啟動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預計2010年建成后將成為全球比較大的自由貿易區之一和全球第三大市場。建成后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覆蓋約17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達2萬億美元。以1.2萬億美元的貿易總量計算,它將成為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市場。目前中國是東盟的第六大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2005年1月1日,中國與東盟將全面啟動自由貿易區建設,雙方的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將進一步增長。
7.中國深入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的緣由
(1)加入WTO后,中國經濟面臨不斷加大的外部風險,而區域經濟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全球化風險提供了一個避風港。
(2)周邊地區的安全與穩定是國家安全比較重要的內容之一,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有助于為國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作為WTO成員國,中國既要接受現行的國際經濟規則,也要力圖影響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從而維護自身利益。
(4)中國積極參與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有助于提高整個東亞地區在國際經濟中的影響力。
(5)中國主權范圍內存在四個獨立關稅區(中國大陸與港澳臺)的狀況將會持續一段時期,引入和借鑒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將有助于加強相互間的融合。
考試須知:首發2012考研真題 ♦2012考研時間安排 ♦準考證下載入口
考前必看:應考須知 ♦考場查詢 ♦答題技巧 ♦考前準備 ♦如何拆試卷袋
復習備考:政治時事匯總 必背考點 預測試題 ♦ 英語作文預測 模板大全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6
2012.01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反復強調要把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作為全......
06
2012.01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1.自主創新的重要意義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特別是戰略......
06
2012.01
一、改革開放 (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1.改革的性質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06
2012.01
(一)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地位 1.中國共產黨的性質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
06
2012.01
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 (一)聯系的客觀性......
06
2012.01
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 2.中國同美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