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開放
(一)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
1.改革的性質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
改革開放是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它不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對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它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
2.改革的目的
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3.堅定不移地推進全面改革
(1)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
“三個有利于”是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即要以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得失成敗的標準。
(2)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的基本原則:
第一,保持改革、發展、穩定在動態中的相互協調和相互促進。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以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
第三,把不斷改善人民生活作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
(二)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
1.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實行對外開放也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吸取人類文明成果,建設優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需要。
2.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
所謂全方位,就是不論對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對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實行開放政策。
所謂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經濟開放區、沿邊和沿江地區以及內陸省區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開放。
所謂寬領域,就是立足于我國國情,對國際商品市場、國際資本市場、國際技術市場、國際勞務巿場的開放,把對外開放拓寬到能源、交通等基礎產業以及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技、教育、文化、服務業等。
3.不斷提高開放型經濟的水平
第一,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提髙對外貿易效益。
第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戰略。
第三,切實維護國家安全。
二、經濟體制創新
(一)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內涵
第一,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突破了過去公認的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是代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經濟制度本質屬性的觀念。
第二,作為調節經濟的兩種手段,計劃和市場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各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在社會化大生產和存在著復雜經濟關系的條件下,市場經濟對促進經濟發展具有更強的適應性、更顯著的優勢和較高的效率。
第三,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但是,它與社會主義相結合而形成的經濟體制則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這一框架包括五個部分: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
建立健全宏觀經濟調控體系
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制度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結構上,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比較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二)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
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其基本根據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區別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征,是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經濟基礎,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客觀要求。
第二,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還不發達,生產社會化的程度還不高,發展還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