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報道:考后首發2012年考研真題及答案解析
專題十七
社會發展過程中曲決定性與主體選擇性、統一性和多樣性以及前進性與曲折性
【解題思路】
1.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和主體選擇性;
2.中國社會主義選擇的哲學依據;
3.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4.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5.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取得勝利的原因及其建設社會主義的主要經驗教訓;
6.“兩個必然”與“兩個決不會”。
【答案要點】
1.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是指社會運動具有必然性、規律性,也
就是說社會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體選擇性是
指社會主體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間中有意識、有目的地指向確定對
象的創造性活動。主體的選擇性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是內在統一
的。①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是主體選擇性的前提。雖然社會歷史主
體具有主體能動性,能夠主動地、能動地選擇具體的發展道路,但是主體
選擇的對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間中,可能性空間是選擇活動的前提,而
可能性空間又是由人們不能自由選擇的生產力和其他既定條件所決定
的。主體的歷史選擇有既定前提并受社會規律的制約,它可以加速或延
緩社會發展,但不能改變人類歷史的總體進程。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合目
的性與合規律性昀統一。②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和必然性面前,
社會歷史主體仍然可以發揮主體的選擇性、能動性。由于社會內部的各
種矛盾與外部各種因素、條件的相互作用,使一個民族的發展表現為由多
種可能性構成的“可能性空間”,哪種可能性能夠實現,取決于主體的自覺
選擇。
總之,社會歷史的發展是通過人們有意識、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來實現
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因此,社會歷史發展
過程既有實踐活動本身所具有的客觀性、必然性和決定性,又有主體的主
觀性、選擇性、能動性,是主觀和客觀、必然和偶然、決定性與選擇性的辯證統一。
2.一個民族之所以作出這種或那種選擇,有其特定的原因:①取決
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個民族進行歷史選擇的直接動機。中國人民
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根本原因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
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②取決于交往。處在轉折點上的民族在國家交往
中可以從處于先進社會形態的民族那里獲得“歷史的啟示”,各民族之間
的交往是一個民族進行歷史選擇、實現社會跨越的必要條件。中國人民
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啟示下,跨越典型的資本主義階段經過新民
主主義而直接走向社會主義,這是既合乎世界歷史一般規律又適合中圄
國情的偉大抉擇。③取決于對歷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點的把握程度。
這種把握程度,直接制約著其歷史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方向。中華民族選
擇了社會主義,這與中華民族對歷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點的正確把握直
接相關,這是在社會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中所做的比較佳選擇,是一個偉大的
歷史性選擇。
3.社會形態的發展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
性表現在不同國家和民族社會形態的發展具有普遍性或共性,從低到高
大體上都要經歷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
義社會五大社會形態,這種共性就體現了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同時
社會形態的發展還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表現在:①有些國家和民族在先
進國家或民族的帶動下,其社會形態的發展可能跨越某些社會形態,而直
接進入到更高的社會形態。②有些國家和民族社會形態的發展可能會出
現暫時的停滯或者復辟倒退。③社會形態也不完全是純粹的,不同的社
會形態可以相互滲透。如有些國家和民族特定時期的社會形態可能屬于
過渡形態,是由多種社會形態滲透交織而形成的。如我國近代社會就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
當然社會形態更替的多樣性并不否定人類總體歷史進程的統一性。
如雖然某些民族可以實現跨越,但其跨越的方向、跨越的限度是受總體歷
史進程制約的。如中國跨越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進
而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厲史事實,既體現了社會形態發展的必
然性、統一性,又體現了社會形態發展的復雜性、多樣性。中國社會發展
的具體道路,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中國人民的自覺選擇和偉大創造。
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這種統一性基礎上的多樣性,充分顯示出人類以
及各個民族解決自身矛盾的能力及其創造性。一般來說,不同民族總是
自覺或不自覺地依據本民族的特點、歷史傳統以及國際環境,來選擇、設
計、創造自己的社會存在形式。中國越過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直接走向社
會主義,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中國人民的自覺選擇。從當代中國實際和
時代特征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樣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中國
人民新的自覺選擇和偉大創造。
4.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統一性表明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
的;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主體選擇性、多樣性表明社會發展的具體道路不是
直線的,而是曲折的。
(1)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是指社會形態通過新陳代謝、吐故納新而
向前發展,包括社會形態的質變和量變。社會進步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它
比較深刻的根源是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又在于社
會發展是一個辯證否定即“揚棄”的過程;還在于社會發展符合人民群眾
根本利益的要求。
(2)社會發展過裎的曲折性是指社會前進過程中所出現的反復、停滯
和倒退現象。曲折前進是歷史的普遍規律。列寧說:“設想世界歷史會一
帆風順、按部就班地向前發展,不會有時出現大幅度的躍退,那是不辯證
的,不科學的,在理論上是不正確的。”鄧小平也說:“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資本
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幾百年間,發生過多少次王朝復辟?所以,從一定意
義上說,某種暫時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一些國家出現
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叭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我們要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來
看待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曲折現象,堅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
的”偉大真理。
5.在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初期,特別是實行新經濟政策期
間,列寧對蘇維埃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深刻的理論思考,提出了
許多精辟的論述。首先,把建設社會主義作為一個長期探索、不斷實踐的
過程。其次,把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放在首要地位。再次,
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條件下,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發展經濟。比較后,
利用資本主義,建設社會主義。列寧還指出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的
極端重要性,闡明了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加強國家政
權建設和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寧能夠正視國情,面對一
系列新情況和新問題,不拘泥于已有的結論,探索出一條適合俄國國情的
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列寧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貢獻,也是他留給后人的
比較寶貴的思想遺產。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是以高度社會化的資本主義
大生產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物質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實踐超越了馬克
思恩格斯當年的預期,社會主義革命并不是在生產社會化程度比較高的資
本主義國家首先實現,而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俄國、中國以及其他國
家相繼取得了勝利。
·69·
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取得勝利的原因主要有:第
一,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往往勞動群眾所受的壓迫和剝削格外沉重,社
會矛盾特別尖銳,馬克思主義政黨比較成熟以及路線方針政策也比較正
確,革命的客觀形勢和主觀條件比較成熟;第二,歷史的總趨勢是生產力
的發展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先進的生產關系不可能長期建立在落
后生產力的基礎上,落后的生產關系也不可能長期容納先進的生產力。
但是,在一定條件下,當不變更生產關系就不能發展時,生產關系的變更
就可能先走一步并且成為決定先進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方面,從而為先進
生產力的發展創造一個更好的文明前提。總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率
先進入社會主義,也是歷史發展規律作用的結果。那種把首先在相對落
后的國家取得社會主義勝利看做是“反常現象”,把實踐中的社會主義看
做是“畸形的早產兒”的觀點是錯誤的。
(1)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取得政權,建立起
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為開展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開辟了廣闊前景。
但是,由于受到生產力發展狀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發展狀況的制約,
受到國際環境的嚴峻挑戰等,這些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然具有艱巨性和
長期性。落后國家可以超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充分發展的階段,但不能
逾越本國生產力充分發展的根本任務,必須利用社會主義改造的制度前
提,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一個更長的時期大力發展生產力。
(2)落后國家可以先于發達國家進入社會主義,但是又不能完全建成
社會主義,只有在生產力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以后,才能建成社會主義;
所以我們只能在社會主義初期階段從生產力比較落后、生產關系和上層
建筑比較不成熟的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階段,更不能“跑步進入共產主
義”,更不能企圖以階級斗爭和政治運動來彌補社會主義的“先天不足”。
(3)社會主義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各國國情的特殊性,即經濟、政治、
思想文化的差異性,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無產階級政黨自身成熟程度
的不同,階級基礎與群眾基礎的構成狀況的不同,革命傳統不同,以及歷
史和現實的、國內和國際的各種因素的交互作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必
然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實踐證明,堅持社會主義,不等于堅持某種單一
的社會主義模式;改革或拋棄某種社會主義模式,不等于改掉或拋棄社會
主義;某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也不等于整個社會主義事業的失敗。在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發展中,多樣化的趨勢日益突出。這種多樣化的趨
勢,既足科學社會主義與本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又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
求,它從世界歷史的走向方面反映了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
6.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
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
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兩個必然”(或“兩個不避免”)。后來,馬克思在《(政
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兩個決不會”,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
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
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
不會出現的。”
“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不是一種相互對立和否定的關系,而是一種相互補充的關系。兩者都以唯物史觀為其理論基礎,從不同的角度
和側面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前者揭示的是一個歷史結論,即社
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趨勢;后者是對這一歷史結論的進一步補充
和發揮,論證了實現這一歷史結論的條件和前提,強調了社會主義代替資
本主義這一歷史必然性實現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深刻認識“兩個
必然”、“兩個決不會”論斷,全面、準確地把握其深刻內涵和內在聯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能夠使我們更如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
信念,堅信“兩個必然”的科學性,另一方面也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防止和克服盲目樂觀和悲觀失望兩種錯誤傾向。
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歷史上比較崇高的社會理想,實現共產主義理想
是共產黨的比較終目標和比較高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我國建設
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體中國人民現階段的
共同理想,是中國共產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比較低綱領。中國共產黨是
“比較低綱領與比較高綱領的統一論者”,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統一的。
忽視比較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的緊密聯系和相互統一,就獪導致共產主義“渺茫論”和“空想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前進的動力。我們應立足當前,把握未來,在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踐中,進一步樹立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考試須知:2012考研時間安排 ♦應試技巧及考場須知 ♦首發2012考研真題
考前必看:準考證下載入口 ♦2012年考研考場規則 ♦2012考研考場查詢
復習備考:政治時事匯總 必背考點 預測試題 ♦ 英語作文預測 模板大全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03
2012.01
專題三十 中國對非洲外交政策與所謂的“中國殖民論”有本質區別 【解題思路】 ......
31
2011.12
專題二十九 中日釣魚島風波 【解題思路】 1.日本挑起釣魚島風波的原因; 2.西方又一次......
31
2011.12
專題二十八 二十國集團 【解題思路】 1.二十國集團崛起的原因; 2.中國在二十國集團的......
31
2011.12
專題二十七 人民幣匯率的改革與升值 【解題思路】 1.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的基本主張; ......
31
2011.12
專題二十六 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 【解題思路】 1.正確認識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
31
2011.12
專題二十五 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 【解題思路】 1.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