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建設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的含義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從廣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態。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行為準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文明形態表現在物質、精神、政治等各個領域,體現人類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成果的總和。從狹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現實文明形式之一,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從“人統治自然”過渡到“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環境問題進入政治結構、法律體系,成為社會的中心議題之一,在物質形態方面,創造了新的物質形式,改造傳統的物質生產領域,形成新的產業體系,如循環經濟、綠色產業;在精神領域,創造生態文化形式,包括環境教育、環境科技、環境倫理,提高環保意識。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建立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文明形態。建設生態文明,是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障。十七大報告中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思想意識上實現三大轉變:必須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必須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必須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于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8
2009.05
4.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要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要堅持走......
18
2009.05
3.和諧世界 可用八個字來描述和諧世界的美好圖景:持久和平、共同繁榮。具體來說,和諧世界應......
18
2009.05
2.初次收入分配中也要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當前的初次分配不公問題主要是由于體制不健全和制度......
18
2009.05
1.社會信用制度(從三鹿奶粉事件看企業誠信) 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
18
2009.05
第6章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
社會發展規律和歷史創造者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
18
2009.05
第5章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人類社會的本質和基本結構 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和本質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