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異地高考”新政能否順利啟程?(4)
統籌兼顧實現內外平衡
專家認為,高中向隨遷子女全部放開,是執行“異地高考”的實打實的措施,也表示了福建在這方面的決心。但由于在當前教育資源相于缺乏,這種“決心”面臨挑戰很大,一方面要讓外來工子女真正享受到這種政策的好處,另一方面又得考慮本地生源的利益。
增加教育資源無疑是根本措施,但在目前卻無法一步到位。對此,要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原則,進一步落實政府行為。通過科學合理規劃,優先留足教育用地。“做好預測,把外來工子女入學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教育事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專家指出,外來工子女密集區要充分挖掘現有可利用公辦教育資源,增建、擴建和改建一批公辦學校,增加容量;在一些外來工子女較集中或預測將來可能較集中的新工業園區,規劃時要有前瞻性,留足教育用地,并同步設置新的學校,充分解決外來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避免老工業區教育容量不足的歷史重演。在經費上,要按人均撥足教育經費。
業內人士認為,政府應完善對隨遷子女流入較多地區以接收規模大小為基礎的補助政策,進一步加大中央對流入地政府財政支持力度。要統籌兼顧流入地城市的功能定位、產業結構布局和資源承載能力,允許各地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學生就學、升學實施辦法。同時教育部等部門在編制高校招生指標時要充分考慮隨遷子女接納人數多省份的情況,增加高校招生指標,使當地戶籍學生高校入學機會不受過多影響。
此外,作為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要給農民工子女就近就讀以政策傾斜和教育關愛,抓好學籍管理,讓長期在當地就讀的農民工子女能享有本地學生升學等同等待遇。這樣,既可以讓農民工安心在該地工作,促進該地發展,又可能杜絕“高考移民”現象。
(責任編輯:王錚)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