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遷子女異地高考準入標準引發熱議(3)
外地家長說
“從初三就過來,跟北京孩子學一樣的內容,有什么怕競爭的啊”
高女士(石家莊人,在京從事文化服務工作):2008年的時候,我們把兒子從石家莊接到北京,在朝陽區一所普通小學讀五年級。2010年劃片就近入學,上了朝陽區的初中,今年開始讀初三了。
從我們家長角度來說,也覺得要有一定的門檻,不能完全放開。比如學籍方面,我們就提出北京、上海這些城市,孩子得至少有4年的學籍,最晚從初三開始就得過來,高中也得在這上。這樣的話都跟北京孩子學一樣的內容了,水平也差不多,有什么怕競爭的?
但對家長還要有過高的要求,這樣就不好了。我們家庭條件還可以,夫妻雙方都有固定工作,有社保,在我了解到的類似家庭中,算是中等偏上了。還有很多沒有社保的家長呢,孩子都是在北京生的,從幼兒園就開始在北京讀書了,學籍那么長,怎么不能讓人家在北京高考了?房子方面,現在有限購政策,交5年社保才能買,不是說想買就買的,要是出臺一個“有房子且得滿多少年”就卡住很多人了。還有“符合城市的需要”,北京需要什么樣的人呢?到時候又說“我們要建設國際化、高科技城市”,難道不需要賣菜的、做生意的這些人嗎?
孩子就是應該和父母在一起。如果因為學籍的問題拆散家庭,我覺得是非常殘忍的。我認識一個四川的單親家庭,父親和孩子在北京相依為命。孩子比我兒子大一歲,去年初中畢業,就回老家讀高中去了。還有類似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收費特別高。有一對父母在北京做生意,賣茶葉的,女兒也被送回老家讀書,孩子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教育部打這么大的“雷”,要解決多數人的問題還是少數人的問題?我們很擔心一說按照各地實際情況制訂方案,有些地方就開始拖,或者單看各條標準都還可以,合在一起看,符合條件的也就10%,但這也算出臺過政策了,這一頁是不是就翻過去了?
北京家長說
“孩子不怕競爭,怕的是惡性競爭”
張帆(孩子目前上高一,自認為自己的孩子已碰不上外地學生的競爭):我覺得我的觀點比較中立,門檻要設,但不宜設的過高。比如有固定住所,我認為未必非要是有住房。住房現在的成本太高,你說一個建筑工人,在北京蓋了十多年房子,他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不是應該在北京解決?我覺得應該,但是他們肯定買不起房子。
這方面可以放寬一些,學生在北京學習的年限,我認為應該從嚴。就讀高三一年就參加高考,這樣肯定沒法接受。說白了,我們擁有在北京讀書的資格,不也是從小學讀起么?現在說從小學讀起也許不現實,那么從初中就在北京上學,讀夠六年,與北京學生擁有同樣的教育經歷。我認為這個門檻不算高,而且對于新北漂一族來說,應該是個能夠接受的門檻。
現在我們的教育講究素質教育,要逐漸擺脫應試教育,那首先就得降低學生的應試壓力,F在的孩子壓力已經很大,如果再無限制地將外地壞的經驗帶進來,那只能讓更多的孩子受害。孩子不怕競爭,怕的是這種惡性競爭。難道今后北京的孩子也得打上吊瓶才算公平?
當然另外一方面,咱們應該把資源多放到外地去,別一股腦的都留在北京,教育資源平衡一點,就不會有那么多人想方設法地“移民”,也就不會因為這個問題鬧出這么多矛盾。
(責任編輯:韓志霞)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