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數學的十三種好習慣1

2011-12-13 15:07:38 來源:搜學高考

    習慣是長時間逐步形成的自動行為與定型化傾向。數學教學新大綱明確指出:教師應該根據學科特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科質量的提高,而且會使學生受益終生。所以,我建議廣大數學教師應該培養學生下列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認真“聽”的習慣。

    為了教和學的同步,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思想,專心聽老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聽,邊聽邊思考,對中、高年級學生提倡邊聽邊做聽課筆記。

    2.積極“想”的習慣。

    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使自己始終置身于教學活動之中,這是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證。學生思考、回答問題一般要求達到:有根據、有條理、符合邏輯。隨著年齡的升高,思考問題時應逐步滲透聯想、假設、轉化等數學思想,不斷提高思考問題的質量和速度。

    3.仔細“審”的習慣。

    審題能力是學生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教師應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教材內容,學會抓住字眼,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旁注、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性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復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的內涵與外延。建議教師們經常進行“一字之差義差萬”的專項訓練,不斷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4.獨立“做”的習慣。

    練習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自然延續,是學生最基本、最經常的獨立學習實踐活動,還是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主要方式。教師應教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盲從優生看法,不受他人影響輕易改變自己的見解;對知識的運用不抄襲他人現成答案;課后作業要按質、按量、按時、書寫工整完成,并能作到方法最佳,有錯就改。

    5.善于“問”的習慣。

    俗話說:“好問的孩子必成大器”。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大力提倡學生自己設計數學問題,大膽、主動地與他人交流,這樣既能融洽師生關系,增進同學友情,又可以使學生的交際、表達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

    6.勇于“辯”的習慣。

    討論和爭辯是思維最好的媒介,它可以形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多渠道、廣泛的信息交流。讓學生在爭辯中表現自我、互相啟迪、交流所得、增長才干,最終統一對真知的認同。

    7.力求“斷”的習慣。

    民族的創新能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表現,因此新大綱強調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思考問題時不受常規思路局限,樂于和善于發現新問題,能夠從不同角度詮釋數學命題,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問題,能創造性地操作或制作學具與模型。

  (責任編輯:韓志霞)

分享“學習數學的十三種好習慣1”到:

58.4K
關注高考招生官微
獲取更多招生信息
高校招生微信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成a人v电影在线观看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88 | 久久国产香蕉一区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精品 | 亚洲综合国产偷自区第一页 |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