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經歷“七年之癢” 怪象頻生(2)
[分析]
自主招生產業化偏離初衷
“自主招生的產業化背離了改革的初衷。”高考問題專家姚國超老師在采訪中表示,高校自主招生作為新生事物,本意是為了“破冰”,希望能改變高考一考定終身的現狀,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等優秀素質的人才。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自主招生難擋應試風“圍剿”,不少專家也擔心,自主招生的指揮棒,變成了另一種應試教育的“指示燈”。
據了解,今年僅報考復旦、交大自主招生考試的學生都各自有近萬名。輔導書和輔導班大規模涌現,報考人數激增,考試報名費也逐年遞增,自主招生正逐漸向產業化方向發展。
姚老師分析說,自主招生的產業化是受多方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過去全國只有少數高校有資格進行自主招生,隨著制度的推廣,越來越多的高校參與其中,并且招收名額比重也越來越大,甚至已經超過了半數,因此家長和考生越來越重視這一類考試,在這樣的指揮棒的指引下,中學也不得不重視自主招生考試,各類應試輔導也應運而生。
同時他也指出,產業化下的自主招生,背后也隱藏了不少問題。例如各高校為爭搶生源,各自組織考試,這樣等于在高考之前增加了個“小高考”,變相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各種考試也會沖擊原有的高三復習,造成學生的不適應。此外,他指出,自主招生的方向也要把握好,不然很容易偏離培養通識人才的方向,走上應試教育的老路。
對此,姚校長建議教育部門要加強管理,制定必要的“游戲規則”,不能任由高校搶生源,而擾亂了中學的正常教學秩序。
[呼吁]
更多高校參與到聯考中來
在采訪中,部分一線教師對自主招生有不少怨言,甚至坦言高校的真正用意,并非想把有潛能、有特長的學生挑選出來,而是預先“鎖定”部分成績優異的高中畢業生,搞得人心惶惶。
對此,高等教育專家熊丙奇指出,完善我國高校的自主招生,還需進一步改革。一方面,他呼吁有更多自主招生高校可以參與到聯考中來,擴大了選擇面,也減輕了考試成本和精力投入。另一方面,探索全國學業水平測試,這種測試類似于美國的SAT考試,重在考察能力和素質。可以建立“學業水平測試+自主招生”模式,徹底打破高考集中錄取。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