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造成新教育不公 縣級中學幾乎沒機會
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稍稍平息,全國重點高校的自主招生、保送生招生又成了關注的焦點。一個可以降30分甚至更多分錄取,一個不用考試可直接入讀,在高考“一分千金”的背景下,如此誘人的條件讓無數家長眼紅,讓無數考生垂涎。
冷熱兩重天
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熱招季,一些中學持續升溫,多數中學異常平靜
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引來全國關注,“熱鬧”雖與山西無緣,但仍然在省城重點中學引起不小的波瀾,關于“誰該上誰不該上”“那家上了這家怎么辦”等問題在私下里討論了很多次。緊隨其后,全國80所擁有自主招生權的高校陸續出臺自主招生和保送生招生簡章,省城一些重點中學真正開始“熱鬧”起來,許多考生和家長忙著準備材料、投遞材料、網上報名,不亦樂乎。省城某重點中學負責人表示,學校每年報名人數都會占到考生人數的1/3,今年可能還會增加。
但這樣的“熱鬧”并沒有眷顧全省多數學校。12月11日,記者致電朔州市懷仁一中。“你們學校這段時間報名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的情況如何?”懷仁一中的韓老師顯得不緊不慢:“有一些,不多。”該校是省級示范高中,在當地甚至全省也算是一所好學校,去年該校報名高校自主招生的考生只有三四十人,在不錯的高考成績中,絕大多數學生都是靠自己的實力硬拼考上的。“今年報名數字還沒最后統計,但估計也是這個樣子。”韓老師說。
在運城夏縣,一位中學負責人撓了半天腦袋,才想起保送生這回事:“好像是在1992年吧,那年有過一個學生保送上了山西農業大學,之后就再也沒有了。”
自主招生和保送生招生對于這位校長和這所縣級中學來說,一個關系不大,一個已經成了久遠的記憶。
招生潛規則
理論上符合條件者都可以報名,實際上名額都被分配了,縣級及以下中學學生幾乎沒有機會
“普通中學的學生還是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了,抓緊復習準備高考吧。”在這個高校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熱招季,省城某重點中學校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然表示。
“這話太張揚了,不過也是大實話。”不少人憤憤不平,卻只能無奈搖頭苦笑。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重點大學的自主招生名額主要采取的還是分配制度,即按照生源排名情況,分配給相應的重點中學,而且一些高校還在中學設立有優秀生源基地,主要依據是該中學連續幾年被高校錄取學生數量的多少。
我省情況也是如此。省教科院副院長李金碧介紹說:“重點大學的絕大部分自主招生名額都分配到了重點高中、省級示范高中等優質高中,而且分配到中學的名額也有限,不可能像招生簡章里寫的那樣,所有的學生都可以報,否則,高校可能要組織一個小高考了。”
但一些重點大學都在招生簡章里為考生報名提供了學校推薦和學生自薦兩條途徑。對此,李金碧表示:“從道理上來講,應該符合條件的學生都可以報。”但在“道理上”之外,李金碧向我們描述了“實際上”招生的主要路徑:每年11月份左右,有自主招生權的大學都會派出招生人員到各省市重點高中去物色人選,他們會在當地學校組織考試,回去時自主招生名單已基本確定,普通中學的學生根本沒有機會。對于保送生而言,教育部有嚴格的條件限制,主要包括兩大類:一是優秀學生干部、省級三好學生;二是省級、全國奧賽獲獎者以及各種全國大賽獲獎者,這兩類學生基本都集中在重點中學、省級示范中學等優質高中,縣級及以下中學基本沒有。
采訪中一位校長頗為擔憂地表示,自主招生試點院校不斷增加,自主招生比例不斷擴大,意味著重點大學通過普通高中招收的學生越來越少,今后非優質中學學生想上重點大學可能會越來越難。
評價單一化
能否通過自主招生和保送生,先要過成績關,不利于優秀創新人才培養,也不利于教育均衡發展
“自主招生和保送生的錄取中,不管考慮多少其他因素,成績還是第一位的。”一位專家表示,北京大學“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最后確定的學生,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成績優秀”。事實上,成績優秀的學生根本不需要推薦或降分也能考上大學,這樣的途徑對他們來說只是錦上添花。山西通寶育杰學校校長詹文齡表示,我們的教育經常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結果就是越來越不均衡,“擇校”問題也越來越突出。
詹文齡分析說:“重點中學錄取的都是一流的學生,按說是要培養精英人才的,也應該能培養出一些很優秀的人才,但實際上,太多關注之下,他們更受高考指揮棒指引,成了‘教育工廠’。這些學校過多關注重點大學、拔尖學生,結果是只占少部分的拔尖學生——‘分子’享受到了更多的關照,大部分本來也很優秀的孩子作了‘分母’,成了鋪墊。所以只關注分數,只拿一把尺子量人才,就會丟失人才,貽誤人才,只能培養出‘工具’。本來很好的自主招生和保送生政策從某種程度來講助長了這種現象。”
采訪中李金碧坦言,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和保送生政策根本無關教育的均衡發展,相反,某種程度上不利于均衡發展。“重點高校只青睞幾所重點中學、省級示范中學等優質中學的學生,孩子們在這些優質高中上學,肯定要比在普通高中上學獲得多得多的機會,這無形中拉大了高中學校之間的差距,不利于高中教育的均衡發展,不利于維護教育公平。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改革大方向
高考改革應該是有利于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健康發展,有利于促進教育均衡,維護教育公平
“與重點中學相比,我們學校錄取的學生都是三流學生,今年高考畢業的這屆學生,當年的中考成績只有一個勉強達到太原二流高中的錄取分數線。但今年的高考成績,我們在太原市也是前幾名。”詹文齡說,“歷史和現實中的許多取得輝煌成就的人物,小時候都不是成績好的學生。孩子是可塑的,我們的教育要塑造心靈舒展的孩子,讓孩子們打開心靈,快樂成長;教育改革應該是有利于做到一個都不剩,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給每一個孩子提供發展的機會。”
那么,在目前的政策背景下,怎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李金碧分析說,目前我省沒有一所本科院校有自主招生權,實際上,我省每年自主招生和保送上大學的考生占錄取人數的1%都不到,而上海已達到30%。“如果我們省里老八所本科院校都有了自主招生權,更多的學生有了機會,這樣可能對促進地區的高中教育均衡比較有利吧。”
作為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探索,無可否認的是,高校自主招生和保送生制度給一些“偏才”“怪才”,給一些成績剛好處于邊緣的優秀學生,提供了一條進入重點大學的“綠色通道”。但現實狀況卻“讓人想到環境治理問題”。一位專家表示,高考改革要處理好一棵樹與一片森林、局部與整體的關系,不要像環境問題一樣,只關注短時期經濟發展,結果為破壞環境付出了更大的代價,“高考改革也不能只關注當前選拔優秀人才,否則可能要為教育的不均衡和公平問題付出更多的、更長時間的努力。”
(責任編輯:王曉冬)
特別說明:由于各省份高考政策等信息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育路高考網所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僅供考生及家長參考,敬請考生及家長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